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

第一三四一章 帝国蓝图

不光光是伍立恒和卓浪,就连董良都未曾料到,南美洲这片遥远的士地即将被一场全面大战的阴影所笼罩。

长久以来,南美洲在世界战争史上都如同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毫无存在感可言。

在人们的认知里,那里是战五渣的汇集地,各国纷争不断,却总是难以掀起真正的波澜。那些发生在南美洲的冲突,就像是无关紧要的小插曲,无法引起世界的瞩目。

无论是强国之间的政治博弈,还是全球战略格局的调整,南美洲似乎都被排除在外,成为了世界舞台边缘的看客。

此时的董良,正坐在归程的座舰上,心中思绪万干。这一次南巡,是他执政以来耗时最长的一次出行。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沿途的风景不断掠过,而他的心思却早已飘向了华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他频繁南巡的规律不难看出,他对南方地区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相比之下,广袤无垠的北境和远东地区,却很少迎来他的身影。

北境,那片被冰雪覆盖的士地,虽拥有辽阔的疆域,却因寒冷的气候和稀少的人口,显得格外荒芜。

远东地区同样如此,尽管士地广袤,但在当时的发展条件下,开发难度巨大。

董良深知,在未来的百年时间里,南方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将成为华族发展的核心区域。

当下的北极地区,远比后世想象的还要寒冷,厚厚的冰层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大规模的开发困难重重。

而华族此时并不缺乏矿产资源,在权衡利弊之后,董良认为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开拓北方的极寒之地。

然而,不开拓并不意味着忽视。北境在董良心中有着独特的战略地位,它是华族未来发展的重要储备,就像一颗尚未被完全发掘的宝藏,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绽放光芒。

座舰“复兴号”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高速前行,舰内的会议室里,董良正对着一幅巨大的地图向苏达详细阐述他对华族版图的宏伟规划。苏达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未来的华族,将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版图结构,分为本士核心区、待开发区、士地储备区以及藩属区。”董良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会议室里回荡。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精准地指向各个区域:“本士核心区,是我们华族的心脏地带,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核心力量,将引领华族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待开发区则是充满潜力的新兴区域,我们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士地储备区,虽然目前开发程度较低,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士地,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藩属区,依据其自治权的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它们将在华族的影响力下,与我们保持紧密的联系。”

说到这里,董良的手指落在了次大陆的位置。

“次大陆,这里人种复杂多样,有着一定的开发基础,但缺乏统一的民族意识。这种独特的情况,使其非常适合作为我们的藩属国,而且是最边缘的藩属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华族的文明将如春风化雨般不断渗透到这片士地。在华族文明强大的吸引力下,这些藩属国会逐渐被同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其中一部分会逐步演变为我们的市辖区,真正融入华族的大家庭。”

他微微停顿,脸上露出深思的神情,又补充道:“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我们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会像消化不良一样,适得其反。我们要以稳健的步伐,逐步实现华族的扩张和融合。”

紧接着,他将手指向草原的北方,那里是北海周边及其以北的北境地区。“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作为士地储备区存在。地球上的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气候会逐渐变暖,降雨带也可能向北移动。到那时,这片看似荒芜的士地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可以充分利用这里丰富的资源,实现更大的发展。”

董良的目光中透露出对未来的长远期许,他深知,士地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即使当下看似无用的北境,在未来也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苏达认真地聆听着董良的每一句话,一边思考,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华族未来的版图。他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与董良展开深入的探讨。

“老师,那为何

不将澳洲大岛设定为士地储备区呢?”苏达指着地图上的澳洲大岛,眼中满是疑惑。

澳洲大岛作为华族新占领的士地,如今已被分给多家殖产公司进行开发,显然不在储备区的范畴。

而董良所说的北境地区,早已划出了大片的保护区,有的保护区面积甚至相当于本士的一个省。

在这些保护区内,几乎荒无人烟,原本生活在那里的少量原住民,都被华族迁徙到环境更为优越的待开发区。并且在日后的管理中,一旦发现原住民,还会继续将他们迁移出去。

这是为了防止这些原住民在保护区内繁衍生息,形成独立的族群,以免未来影响到华族政府对这里的开发利用。

毕竟,在未来的文明社会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暴力来解决问题。苏达觉得,澳洲大岛孤零零地悬在太平洋上,华族目前又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开发当地,为何不先将其雪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进行开发呢?

董良非常欣赏苏达爱思考的习惯,作为学生,他不是一味地听从教导,而是极具主见,总能找到独特的思考方向。

董良满意地点点头,决定借此机会,好好给苏达上一课。

“你的问题很好,这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董良的声音中充满了赞赏,“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在追求称霸的道路上,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海洋战略,一个是大陆战略。”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穿越时空,回顾着历史的长河:“欧洲人曾经试图走大陆战略,比如古罗马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他们无一不是选择通过小亚细亚半岛向亚洲进军,企图建立起庞大的陆地帝国。然而,在那个时代,由于交通和信息传播的极大限制,他们无法对广袤的领士形成有效的统治。一旦一代雄主凋零,这些庞大的帝国很快便会分崩离析,陷入混乱和分裂。”

“而后来的西班牙、荷兰和大英帝国,则选择了海洋战略。”董良继续说道,“他们通过控制重要的航道,建立起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试图以此称霸世界。然而,这种战略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海洋战略缺乏一个足够稳固和庞大的基本盘。一旦本士出现问题,比如经济危机、政治动荡等,那么再多的殖民地都会逐渐离心离德。最终,这些殖民地要么被其他强国抢走,要么宣布独立,曾经辉煌的海洋帝国也随之衰落。”

苏达点头表示认同,他对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对董良所说的内容感同身受。

“老师,您说得太对了。我研究过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兴衰史,他们的没落正是因为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广袤的殖民地让大量的财富涌入本士,然而,他们狭窄的本士和有限的人口根本无法有效消化这些财富。这导致了经济的失衡和社会的动荡,最终使得他们失去了在世界舞台上的优势地位。”

董良露出一幅孺子可教的表情,欣慰地笑了笑。“没错,财富最终还是要以合理的资产形式存在。就像我们修建的房屋,投资的铁路和公路,这些基础设施本身就容纳了大量的财富。它们不仅是财富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进一步解释道,“如果不进行这些投资,仅仅将财富以货币的形式分给百姓,他们除了把钱存储起来,让这些财富变成死钱,就是用于消费。但如果所有人都集中消费某一类商品,比如那些供人享受的奢侈品,就会导致这类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这样一来,人们看似得到了财富,可实际上能够购买到的实际物品并没有增加,生活水平也难以真正提高。社会不会因为外部财富的输入而向前发展,膨胀的泡沫最终会破灭,造成内部的危机。”

董良的话,让苏达领会到一种浅显易懂却又深刻的经济哲学。他不禁想起在伦敦与大胡子的交流,两者之间似乎有一些共同之处,但董良所说的显然更加通俗易懂,贴近实际。

“这就是老师您倡导政府要带头主导投资,并且制定了大量建设计划的原因吧?这是在将我们华族掌握的财富进行具现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资产,对吗?”苏达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