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

第一三四二章 反击方向

听了苏达的话,董良满意地点头道:“你理解得很对。我们要将财富变成文明的一部分,道路、建筑、水利等基础设施,都是文明的固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这些都是我们实现华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他稍作停顿,又继续深入阐述:“除此之外,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财富具象化方向。知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对一个文明的发展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生产力的提升。就拿一个农民来说,他以前只能种植十亩地,产出五干斤粮食,那么他的生活水平必然会受到这五干斤粮食的限制。但如果他能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种植技术,从而种植二十亩地,那么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一倍。当然,这需要有足够的土地生产资料作为前提。如果土地资料有限,我们能够通过科学技术让每亩田的产量提高一倍,同样也可以达到提高生活水平的效果。而要实现这一切,知识是关键。”

说到这里,董良重新转回战略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追求华族称霸世界的道路上,单纯依靠一种战略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两条腿走路。我们华族将同时推行大陆和海洋两条战略。”

他的眼神坚定而自信,透露出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大陆战略,最重要的是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西域和北境地区,就是我们华族的战略纵深所在。尽管北境目前看似荒芜,开发难度大,但它的战略价值不可估量。我们一定要牢牢占领这片土地,为华族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海洋战略,所需要的是关键的支点。”董良的手指在地图上点向那些重要的港口,“这些战略位置重要的港口,就像是我们在海洋上的据点,是我们掌控海洋、拓展贸易和影响力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击败大英帝国后,只在次大陆占领了几个港口。这些港口将成为我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所以您觉得处在海外的澳洲大岛在战略地位上不如位于亚欧大陆上的北境更重要?”苏达问道。

他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他对此心存疑惑。在他看来,澳洲大岛在价值上明显要比北境高。大岛的气候除了部分地区干旱,总体上比较温和,东南沿海有大量的可开垦土地,中北部半干旱地带也拥有大量优质草场。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澳洲大岛具备巨大的开发潜力。

而北境那里,除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大部分时间都被极寒天气所笼罩,冻土地无法耕种,开发难度极大。

现在开放对澳洲大岛的开发,最后可能让这里脱离华族本土的直辖。事实上,现在将那里承包给公司控制本身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直辖,那里现在已经分成了数个事实上的藩属国,那些公司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一个个藩属国。

董良摇了摇头,耐心地解释道:“也不能这么简单地认为。澳洲大岛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它是我们构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环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而澳洲大岛恰好处于这个关键位置。不过,你要始终记住,我们华族的基本盘在欧亚大陆上。无论何时,欧亚大陆都是我们的核心所在,是我们发展的根基。”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根本的深刻认知。

“澳洲大岛我们以后会逐步加强管理,或许最后会像次大陆一样,由华族直辖一些关键港口,确保它始终保留在我们的经济圈内部。这座大岛的主要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本土提供廉价的粮食和畜牧资源,满足华族百姓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食物,永远都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食物充足,人类才会安心繁衍后代,社会才能稳定发展。澳洲大岛在保障华族食物供应方面,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就像是华族的一个大粮仓和畜牧场,为华族的繁荣发展提供着坚实的物质保障。

在接下来的航行中,董良和苏达继续深入探讨着华族的未来发展。他们从军事战略谈到文化传播,从经济建设谈到社会治理。董良详细阐述了他对本土核心区发展的规划,强调要将本土打造成为华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力量发展高端产业和科技创新,提高华族在世界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待开发区,董良认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吸引人口向这些地区流动。通过修建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改善当地的

交通条件,加强与本土核心区的联系。

同时,鼓励企业在待开发区投资兴业,发展制造业、农业等产业,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套,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华族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在文化传播方面,董良提出要以华族文化为核心,向藩属区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传播。通过建立学校、图书馆、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推广华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让更多的人了解华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华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他相信,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华族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复兴号”缓缓驶向目的地,董良和苏达的讨论仍在继续。他们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构想,都如同星星之火,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点燃华族发展的燎原之势。

而南美洲即将爆发的大战,虽然此刻还未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但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这场战争或许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影响着华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走向。

但无论未来的道路如何曲折,董良所描绘的华族蓝图,都将成为华族人民前进的指引,激励着他们为实现华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每一个设想的背后,实际上都是无数的人在为之努力。

在北境的东部,华族人的防线沿着剑河西侧部署。

向西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到处都是冒密的针叶林,那里有很多沙俄人经营上百年的据点。

这里没有什么正式的道路,因此要拿下

这里没有道路,大军无法行进,华族在这里的主要作战力量是驯鹿突击队。

这支突击队先前被一分为二,其中一支由卞国臣带领前方北美作战。

在英属加拿大行省的北部,驯鹿突击队屡立奇功,以极小的代价为华族开拓了大片的土地。

与东边的朋友不同的是,北境的驯鹿突击队这两年倒是没有什么动静,仿佛是沉寂下去一般。

对此,指挥官孙传忠心有不满,但是作为军人,上面的命令还是要遵守的。

但是现在不用了,沙俄人不甘寂寞,主动向华族的伊犁行省发动进攻,华族自然也没有必要维持停火的承诺。

伊犁行省现在固守海西城,以防御为主,等到天气暖和之后先对希瓦的沙俄军队展开反击。

同时,总参还制定了一个反击计划。

华族与沙俄之间的停火线从南到北,足足有四干多公里。漫长的停火线被分成了北中南三个部分。

北线沿着剑河,也就是后世的叶聂谢河延伸,将东边的中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保护在后方。

让华族能够有时间在这里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中线沿着西萨彦岭呈现东北西南走向,西侧是沙俄人的托木斯克、巴尔瑙尔和新西伯利亚等要塞。

沙俄人在这里经营日久,而且这里距离沙俄人在西西伯利亚的核心区不远,容易得到援助,因此华族虽然曾经占领过这里的要塞,但是最终都退了回来,因为华族人想要翻过气候严酷的萨彦岭向前线补给将非常困难。

在这个方向,华族不占据地利上的优势。

所以华族在短期内都不会从中线突破。

那么只能在北线动手了,北线靠近北极,气候恶劣,敌我双方的实力都不强。

但是华族这边却占据了一个优势,那就是人心。

华族对当地的雅库特人、因纽特人的政策要远远比沙俄人好。

沙俄人通过不平等的贸易,将他们变成了打猎的农奴。

沙俄统治他们的时候,这些部族每年都要上交大量的皮毛,而那些部族自己却挣扎在生死线上,甚至有小部族因为储备的食物不足,在冬天的时候全部饿死。

而华族控制这些地方之后,将这些部族当做华族人对待,从后方运送物资进行补贴,用粮食和工具公平交换他们的皮毛。

对于那些加入到的突击队的战士,将他们的家人安排到后方生活,给妇女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不再有被冻死、饿死的危险。

在这样的模式下,突击队的人数迅速飙升,很多雅库特和因纽特男子加入驯鹿突击队。

他们接受了华族的训练,获得了更加先进的武器,为华族保卫北境。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

个更好的出路,对华族来说节约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