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半渡而击
一曲《无衣》被无数士兵一起高唱起来的时候,明军的士气顿时就被鼓舞了起来。
天子带头冲锋作战啊!
有多少年没见过这种场面了!
自从明英宗被坑死在土木堡之后,不,准确的说是明武宗朱厚照被杀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么有种的大明皇帝了!
崇祯皇帝已经在一众中央军士兵的掩护下,登上了一艘原本用来运粮的沙船。
“轰轰轰......”
这时候,隆隆的炮声已经从河对岸传来了。
打响的是那种只能装个五钱重的小号弹丸的虎蹲炮,这是河对岸的八旗兵的火炮。
崇祯皇帝在明军大营门外的点兵动静太大,对岸的八旗兵都听见了。
而且昨天傍晚涨潮的时候,几百条沙船从小凌河海口冲了进来,也瞒不过八旗兵斥候的眼睛。
所以豪格和一众满清贝勒早就知道明军要强渡小凌河了!
不过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是崇祯皇帝来了,还以为是王在晋要拼命了,所以立即就开始布署半渡而击了。
虽然是半渡而击,但是小凌河北岸还是得马马虎虎设个防的——不设防,人家的家丁骑兵就渗透过来了,一旦被他们控制了战场,还打什么半渡而击?
所以豪格和一众满清贝勒当下分了工,有人带人散在小凌河沿岸布防。有人则集中精锐在锦州城养精蓄锐,等明军开始渡河后再行动,等他们半渡的时候,差不多就到达前线,可以发起攻击了!
现在打响虎蹲炮的,就是豪格所部的汉军炮手——这几炮也不是用来杀伤明军的,而是用来给豪格报信的。
豪格怎么都不会整天在河边上眯着啊!
被派来守河岸的只是豪格的部下,并不是豪格本人。
崇祯皇帝冒着敌人的炮火(根本打不着),一船当选,向小凌河北岸的滩头而去的时候。
豪格正在满清大营里面,绝望的寻找明军的破绽呢。
“大汗,明军开始渡河了!”
“大汗,不得了啊!打头阵的是明朝的崇祯皇帝啊!”
豪格闻言一愣,连忙抬头看着跑进来的满清贝勒。
“你们说什么?”
“大汗,”索尼道,“咱们摆在小凌河边的几个牛录额真都报告说看见崇祯皇帝的龙旗和他的中央军渡河了。”
这次豪格出兵锦州用的是“佥丁法”从一千几百个牛录中各佥丁10人(旗丁5人,包衣5人)从征,不过担任骨干的还是豪格自己的镶黄旗人马。
在下面带兵的,也都是镶黄旗出来的牛录额真、甲喇额真。
另外,豪格还弄来了借了一些在锦州前线和明军打老了仗的老兵,专门负责认旗和分辨敌军所属。
就是他们发现第一批渡河的部队居然是崇祯皇帝的龙旗,而且崇祯皇帝本人也极有可能打了头阵。
“真没想到崇祯皇帝居然那么有种!”豪格眉头皱着,“看来这家伙的勇气惊人啊!”
“大汗,”一个满清贝勒道,“这个崇祯皇帝有种也好,没种也罢,都是半渡了......我们总不会连一个半渡的崇祯皇帝都对付不了吧?”
旁边的满清贝勒也道:“是啊,我们如果能把崇祯皇帝打死或活捉了......那么小凌河一战也就赢定了,大汗在国中的威信也能大涨啊!”
“说的也是!”豪格点点头,“走......咱们点齐兵马,一起出击!”
“嗻!”
“嗻!”
.......
小凌河北岸,刚刚登上滩头的崇祯皇帝的中央军也不含糊,一边组织起十余个枪阵,将崇祯皇帝团团护卫起来;一边就开始进行战前动员了。
崇祯皇帝手下的中央军将领们都是崇祯皇帝简拔于行伍的实在人,不会讲什么大道理,说的都是一些朴素的真理。
这支军队是崇祯皇帝亲手建立的!
而崇祯皇帝平日对自己的中央军也的确不错,待遇好,升迁的机会也多。
而且他们也是多次和满清作战的精锐,根
本就不怕八旗兵。
现在到了需要他们效死力的时候,他们当然也不含糊!
看见手底下人的士气鼓起来了,崇祯皇帝终于也放心了,让人牵来了战马,然后上马带着亲兵巡视大阵了。
“为陛下效死!”
“和奴贼拼了!”
下面的士兵看见崇祯皇帝挺有种的,士气自然起来了,全都疯狂的欢呼起来了。
欢呼声传到了对面的八旗兵战线——是战线不是战阵,就是几十小股的骑兵散在小凌河北。
豪格等人就在其中一队骑兵当中。
豪格站在马蹬上,举着个千里镜在看明军的表现,越看越觉得不对啊!
崇祯皇帝真的拼命了!
那些跟着他过河的中央军战士,一看就是了不得的精锐啊!
“没想到这个崇祯皇帝真敢孤身犯险啊!”
豪格叹息了一口气,看来从大明传来的消息是真的。
这个崇祯皇帝,就是一个疯子啊!
大明崇祯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辽西小凌河战场上的形势是这样的。
明军大部队在小凌河以南列阵展开,人数和战斗力占据绝对优势。
所以崇祯皇帝亲自带兵过河,夺取滩头阵地,并且在上面设立炮兵阵地。
而八旗兵那边,就是豪格带来的54000人(其中一大半是包衣和蒙古人),而且总兵力只有对岸明军的三分之一。
不过八旗兵也不是没有胜算,因为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地形。
而且因为明军的骑兵之前没办法渡河侦查,同时八旗兵又故意大张声势,虚建大营,广立旗帜。所以明军直到战役打响,也不知道八旗兵的真实实力,甚至还认为八旗兵的主力就在这里。
另外,八旗兵的54000余人也不是平均分布在漫长的小凌河沿岸的,毕竟靠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抵挡明军大举渡河。
而且小凌河的宽度有限,布署在河南的明军火炮能把炮弹准确的轰到北岸守军的头顶上。
所以,八旗兵只是用这千余骑兵和十个木堡遮蔽战场,不让对手窥探到己方的虚实,同时掌握渡河的明军的动向。
而满清的主力,则在养精蓄锐,等着明军半渡时发起致命一击。
而现在就是半渡而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