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进军海洋
原来崇祯皇帝也想跟昂撒一样,当个拓疆土于海外的大殖民者!
不过崇祯皇帝的想法和昂撒也不完全一样,昂撒的殖民扩张路线是重商重利,打头阵的是商人,朝廷的投入相对较少。
所以欧陆诸国,可以不顾国内战争仍然在进行,就开启了海外殖民运动。
比如现在已经溜达到大明帝国家门口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就在和西班牙帝国打一场八十年战争,因为之前的荷兰属于西班牙帝国,所以这场八十年战争实际上就是一场内战。
但是荷兰人并没有等到独立战争胜利才出海去闯世界,西班牙帝国同样也没有在同荷兰打仗的时候放弃帝国的殖民事业。
这是因为眼下的欧洲殖民运动的商业成分比较高,而且在海外遇到的敌人大多很弱,不需要倾举国之力去海外打仗。
另外,对于商业殖民集团而言,国家内部的激烈冲突(有时候不一定是内战),也有利于他们得到低成本的雇佣军和开拓民。要真的国泰民安的,上哪儿雇人出海去?
而崇祯的经济账算得没有他们那么精,他的殖民思想大体上是封建化的。
崇祯皇帝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把汉人们封到海外去圈地。
所以崇祯皇帝得远交近攻,同时还得建立一支可以有力支援海外殖民任务的海军。
不过崇祯皇帝还是借鉴了一些昂撒的办法,比如以商市为办海军的基础。
海军总是离不开海上活动的,特别是在17世纪,几乎没有一个不出海的国家能办好海军的。
而以土地和人民为基础的国家,要控制海上力量,就必须开关通商,同时扶植大型港口城市。
因为大型港口城市,一定会发展出先进的造船业,也会成为一个各国水手和航海家的聚集之地。
所以在崇祯皇帝的盘算当中,搞海外殖民的前提是有大海军,而办大海军的前提则是开关建商市。
在他的计划当中,他的帝国要重点发展天津、上海、福州、香山岛等四大海港都市。
而在这四大海港当中,又要以上海和香山岛两处商都为最大!
一定是可以得到重点发展的。
长三角,珠三角,提前就可以得到发展了!
实际上,大明现在是开海的,崇祯皇帝根本没有搞什么“闭关锁国”。
说白了,某些人就是喜欢把满清的屈辱转移到汉人头上,让汉人去共情满清,是国耻教育的出发点。
汉人对满清丢失的土地和签订的条约感到心酸屈辱,就像希腊人对奥斯曼帝国签订的条约丢失的领土感到心酸屈辱一样可笑。
对汉人来说,满清末年不仅不屈辱,反而一直在扩张,汉人闯关东偷了满人的家,把东北正式纳入汉地。
走西口,让河套地区重新汉化。
晋商势力遍及整个远东,漠北经济被晋商控制。
徐树铮占领外蒙,要不是后来苏俄干涉外蒙独立,漠北今天也成汉地了。
左宗棠平陕甘回乱,本质上是汉人再度收复河西走廊,驱逐了ysl教对河西走廊的影响,把回子在西北变成少数民族。
同时大军开进新疆,是自公元808年安西都护被回鹘吐蕃瓜分沦陷后,时隔1000年汉军再度进入西域变成西域的主人。
联军向圆明园进军的途中,一个汉人兴致勃勃地找到了斯温霍,告诉他一营镶蓝旗的满洲兵在撤退的时候路过他家时放了把火,他愿意帮联军指路去满洲兵的军营,“希望你们能把他们全都杀了。”
尽管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世界上武力最强大的区域之一甚至经常没有之一。
基于交流成本因素影响,被高原,戈壁,横断山脉阻隔起来的东亚区域,是注定会在许多理论科学领域落后于世界先进地区的。
这个先进地区可以是黎凡特,也可以是中南欧,最后也可以是西欧。
但是这种落后一点都不重要。
满洲集团得国最为不正的核心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满清帝国的本质,是马吃人。
它的统治核心是试图迫使东亚地区长期的停留在黑暗的骑兵时代。
因为满清八旗得天下正是欧亚大陆马群之主的最后荣光时代的尾声,是马群之主的一次回光返照。
随着技术的发展,全球经验技术碎片,理论碎片的传播,从陆上丝绸之路走向了海洋,海运成本只有陆运的百分之五。
在这个基础之下,步兵大时代汹涌而来。
黑暗的骑兵时代即将落下帷幕。
步兵大时代下,步兵型文明将恢复古典时代的荣光,并且远远的超越它们。
而骑兵文明将停留在黑暗的中世纪不能自拔,直到被人打翻在地。
我们东亚地区最古老最强大的定居民族,也就是汉族,是一个拥有三千年精锐步兵传统的文明。
东亚本应该在近代在汉族的领导下,走向大步兵文明时代,并且在中亚,在中南半岛,甚至在印度次大陆,和西方殖民者拉锯,血战。
而满清帝国的骑兵文明底色,上限实在是太低了。
为了保障它对中华帝国的统治,将早已完成原子化改造,非常适合近代大爆发的汉族群体彻底压制。中华帝国的武德在清代滑落历史最低谷地。
满清帝国只有它的奴隶主骑兵武装才是真正的国民,其余的对象只不过是被分散压制的低技术力奴隶。
满洲集团从得国,到统治,从头到尾都是仰仗于它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骑兵。
而骑兵虽然在近代战争中仍然很重要,但已经不再是满清得国时的王者低位了。
仍然以骑兵为社会政治文化结构核心的帝国,就不可避免的停留在黑暗的半奴隶制中世纪。
而历史上的中华文明就这样被马群之主拖着沉沦在深渊之中。
而崇祯皇帝就要纠正这种错误,重点发展汉人的海军和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