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论文发表!核聚变出!举世震惊!“太阳之王”布鲁斯!

布鲁斯大厦顶层。

李奇维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走到窗边。

望着下方车水马龙的繁华世界,他的眼神缥缈而深邃。

而他的心早已飞到了大洋彼岸。

李奇维很清楚,这篇论文一出,核聚变将会成为所有国家的秘密研究内容。

这种能生造太阳的恐怖理论,一旦落地成技术,那简直无法想象。

若是能用在武器上,那就是镇压天下的大杀器。

刚刚经历了一战的欧洲各国,恐怕比谁都清楚武器的重要性。

但是李奇维却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在目前的时代,武器级核聚变的实现难度,比它的威力还要大上无数倍。

李奇维在论文里提到的上千万度的高温条件,足以让任何国家望而却步。

在原子弹没有出现之前,这是人类不可能制造出的条件。

所以,核聚变注定是一个美丽的梦。

美好但虚幻。

为了这样一个梦,要是把当世科学第一的布鲁斯教授给抓了。

那李奇维也只能彻底黑化,化身毁灭世界的大魔王。

论破坏力,某种东西比原子弹要可怕无数倍,而且精准定位。

曾几何时,李奇维是准备把核聚变当成一个诱饵,忽悠西方各国的。

让列强们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这个无底深坑中去。

而他自己则偷偷研发核裂变的原子弹。

但是,当他坚信天命在华夏,心境突破之后。

这种心思就淡了很多。

因为他有着更庞大的野心,更宏大的气魄。

原子弹和华夏崛起,也只是他计划中的一环而已。

他有着无敌的信念和绝对的自信。

而且,西方各国也不是傻子。

坐拥那么多顶级科学家,他们自然会对核聚变进行详细的评估。

如果是爱丁顿发表论文,那影响力可能就小很多了。

而布鲁斯·李这个名字,会让这篇核聚变的论文,震古烁今。

这就是李奇维如今的影响力。

不要说发表论文,哪怕他随便一句话,就会引动无数的风云。

如果他说一句:海带能缠潜艇。

相信英法等国,一定会偷偷摸摸地进行实验的。

李奇维的身份地位注定了,他无意间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哪怕主观上没有忽悠,但客观上却自动忽悠了。

若干年后,各国集体控诉李奇维。

“布鲁斯教授,以你尊贵无比的地位,为什么会行如此卑劣之径。”

“你忽悠我们搞核聚变,自己却为华夏研究原子弹。”

李奇维:我没有忽悠你们啊,是你们自己要研究的。

各国:那都怪你发表那篇论文,核聚变根本不可行。

李奇维:哦?那你们看看,这又是什么?

轰!

极远处,一朵超越了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腾而起。

各国:@#¥%……%……

此刻,李奇维轻轻伸出右手。

核聚变的论文,就被他拿在手中。

忽然,论文缓缓燃烧,竟变成了一颗微型太阳,散发出恐怖的热量,荡起空间涟漪。

他的眼眸中,有无尽火焰在跳动、闪现。

“就让这颗太阳,照耀我李奇维的无敌之路吧。”

轰!

布鲁斯大厦内所有的员工,只感觉心头一颤。

“上帝啊!我怎么突然感觉好热啊!”

“就好像...好像...有一颗太阳出现在我的头顶。”

“老天啊,该不会世界末日了吧。”

在经理们的安抚下,众人总算才稳定住情绪。

而很快,他们就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了。

-----------------

美国,华盛顿特区。

《science》(《科学》)期刊的总部就位于这里。

在李奇维的前世,《自然》和《科学》就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两大圣刊。

无数科研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研究,都不敢奢望能在这两大期刊上发表论文。

因为那太难了。

尤其是正刊,那更是难如上青天。

在华夏,如果有谁能在《自然》和《科学》的正刊上发表论文,那么他将获得无数的荣誉和资金。

为此,很多人甚至不惜作假。

没错,说的就是韩国的科研人员。

实在是收获太诱人了。

即便在现在这个时代,《科学》的名气也丝毫不弱。

它起初是由爱迪生在1880年投资创办的,后来几经转手,成为了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

美国科学促进会,就类似于华夏科学社,是美国最大的民间科学团体。

密立根、海耳等科学家,几乎都是其中会员。

因此,《科学》期刊完全不愁销量和知名度。

真实历史上,摩尔根的果蝇遗传、哈勃的漩涡星系等成果,都是发表在这个期刊上。

所以,它现在就是美国最权威的科学类期刊,和英国的《自然》并列。

和《自然》一样,《科学》也是周刊。

它上面也只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分析当前研究的综述等高端内容。

此刻,《自然》期刊总部,六层高的大厦内,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许多编辑来来往往,讨论着最新的投稿论文。

和《自然》一样,《科学》也吃到了科学大爆炸的时代红利。

并且仿照《自然》,适应时代的发展,扩充了好几个专业子刊。

但是其正刊,依然保留着超然的地位。

不是最最顶尖的论文,哪怕空缺,也不可能发表在上面。

但是子刊要求就降低很多了。

因此每天这里都会收到大量的论文。

现任主编卡特尔,正坐在第六层的办公室内,喝着咖啡,享受着一天新的开始。

今年60岁的他,执掌《科学》已经超过20年了。

而他本人却是一位心理学家。

但这不妨碍,他在美国科学界的深厚影响力。

因为他这个心理学家,在美国有点过分牛逼。

卡特尔是世界上第一位心理学教授,并且创建了美国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他创立了美国心理学协会,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一位心理学院士。

而这一切荣誉,都得益于他为心理学做出的突出学术贡献。

卡特尔是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先驱。

他是最早将统计量化引入心理学的心理学家。

同时,他也是全球第一位脱离哲学范畴,纯粹从科学角度阐述心理学的人。

要知道,这一点在这个时代可不容易。

卡特尔曾说过:“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和测量,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确。”

因此,他首创提出“心理测验”的概念。

他在实验室内编制了五十种测验表。

测量内容包括:肌肉力量、运动速度、痛感受性、视听敏度、重量辨别力、记忆力等等。

通过这些精准的测验,采用统计方法,系统地描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

这就是卡特尔在心理学上的成果。

他对于科学有着朝圣般的崇拜。

因此,他看不起像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家。

认为对方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提到的精神分析法,就是彻头彻尾的胡言乱语,毫无科学依据。

甚至,他公开表示:

“没有任何一个临床心理学家,会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治疗他的病人。”

不过,卡特尔的反对,丝毫不影响弗洛伊德混的风生水起。

1919年成立的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对方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

就在卡特尔回忆往事时,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他连忙回过神来。

“请进。”

副主编丹尼斯面色激动,手里拿着一份论文,连忙走到卡特尔面前,兴奋地说道:

“主编,布鲁斯教授给《科学》投稿了。”

卡特尔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投稿就投稿呗,值得你一个副主编大惊小怪吗?

《科学》期刊好歹也是仅次于《自然》的牛逼期刊。

没人投稿才值得惊讶。

于是,他就没有立刻回应。

丹尼斯看见老上司面色如常,很快就明白过来。

他大声且一字一顿说道:

“卡特尔教授,是布鲁斯·李教授投稿了!”

哗!

卡特尔猛然一惊。

“谁?”

“是刚刚主持天文学大辩论的那个布鲁斯教授吗?”

丹尼斯连忙点头。

“是的。”

“布鲁斯教授的天文学论文,终于发表了。”

“您看看这篇论文,简直太惊世骇俗了。”

作为物理学博士,丹尼斯虽然在物理学界只是名声不显的小人物。

但是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让他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

这篇论文中提出的核聚变概念,让丹尼斯的灵魂都在颤栗。

用任何语言形容都不为过。

它已经超越了天文学的范围。

与其说这篇论文是天文学论文,倒不如说是物理学论文,只不过应用在了天文学领域。

丹尼斯无法想象,这篇论文会带给科学界什么样的震动。

惊涛骇浪也不足以形容。

他忽然又想到,前些年《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摩尔根教授的论文。

基因突变概念,就是那篇论文的核心。

而它正是源于布鲁斯教授。

这次天文学的大辩论,丹尼斯也是从华盛顿赶到纽约。

他第一次亲眼看见了,传说中布鲁斯教授的风采。

一瞬间就被深深折服了。

他忍不住感叹:

“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匪夷所思的男人。”

“他的光芒就如太阳一般。”

卡特尔来不及细想,他快速接过论文,浏览起来。

“恒星能源!”

“核聚变!”

“氢聚变成氦!”

“核反应方程式!”

“......”

他虽然是心理学专业的,但是也学习过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初级知识。

论文里的专业术语和推导过程他看不懂,但结果却是可以看懂的。

所以,卡特尔骇然了。

哪怕他以一个外行人的角度,也知道这篇论文的重要性。

“哦,上帝啊!布鲁斯教授也太逆天了!”

“他这是凭借智慧,把太阳给创造出来了啊!”

“我已经无法想象,这篇论文,会给科学界带来什么样的震撼了!”

忽然,卡特尔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这篇论文的水准,已经超出了《科学》期刊编辑们的审核能力。

他自己也无能为力,只能寻求外援。

于是,他赶紧吩咐道:

“丹尼斯,你现在立刻把论文用电报发给海耳教授等人。”

“请他们今天之内务必给出评审回复。”

“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这篇论文发表出来。”

《科学》期刊平时很少收到天文学领域的论文。

因为在美国,天文学家们更喜欢把论文发表在《天文物理学报》上。

该期刊是由海耳创办的,后来归属到美国天文学会旗下,成为官方专业期刊。

真实历史上,钱德拉塞卡关于恒星质量极限的论文,就是发表在那上面。

它也是天文学领域很权威的期刊。

搞笑的是,这个期刊在后世被华科院划分为了二区期刊......

不过,卡特尔很清楚,以这篇论文的内容,发在《天体物理学报》上有点委屈了。

它需要更高逼格的期刊承载。

丹尼斯领命而去,脸上依然还残留着激动。

他明白,今天过后,《科学》期刊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广告效应。

科学界人士都知道布鲁斯教授的一个习惯。

那就是他不轻易发论文,但是每次只要发,则必定发在《自然》上。

而且每一篇都是惊天动地般的存在。

要么重塑物理根基,要么就是终极或者开辟一个方向。

对方的这个习惯,也成就了《自然》在科学领域的至高地位。

《科学》虽然号称和《自然》并列。

但是丹尼斯很清楚,二者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那就是布鲁斯教授的存在。

而现在,对方竟然首次在《科学》上发表论文了。

这注定是《科学》期刊有史以来最大的荣耀。

丹尼斯笑着感慨:

“接下来,有的忙了呀。”

丹尼斯离开后,卡特尔依然兴奋地拿着论文,反复观看。

他虽然是心理学家,但是热爱自然科学。

不然,他也不会热衷于把科学那一套,引入心理学研究中,且用心钻研。

可惜,卡特尔觉得自己智商不够,要不然他现在也在研究物理化学了。

是的,他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的智商低,并不因为自己取得的那些成就而自傲。

这没什么好丢人的,尤其是对于心理学家来说。

卡特尔对于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剖析。

他深知自己的所有成果,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布鲁斯教授的半分。

所以,卡特尔最近对于科学家的心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看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而不是靠虚无缥缈的梦境。

他致力于探索,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普通人与科学家之间产生那么大的差距。

尤其是布鲁斯教授这样的伟大非凡存在。

在科学家之中,都是属于另类中的另类。

简直就是卡特尔梦寐以求的最珍贵实验材料。

但是很可惜,他一直没有机会与李奇维搭上线。

毕竟,一个心理学家和一个物理学家,在没什么交情的情况下,确实聊不下去。

而现在不一样了。

卡特尔从这篇论文中看到了契机。

他可以借此亲自登门拜访,而且对方最近正好还停留在美国。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想到这里,卡特尔一张老脸激动起来。

他准备论文发表后,立刻前往纽约。

把自己的所有测量表,全部带上,给布鲁斯教授来个深度大测量。

“或许我将是第一个解密布鲁斯教授天才大脑的人。”

-----------------

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天文台。

这里和纽约分别在美国的西东两侧,二者之间相距4000多公里。

辩论会结束后,海耳便带着哈勃等人返回了。

因为接下来,天文学领域就要进入爆发期了。

所以大家要抓紧时间搞研究。

而且两年后的会议上,众人还能见到布鲁斯教授,所以也就没必要停留在纽约了。

此刻,天文台上,哈勃正站在那架全世界最大的望远镜,胡克望远镜旁边。

2.5米的超大口径,使其看起来犹如一门歼星巨炮。

宇宙中的任何秘密,在它面前都无所遁形。

一米八的哈勃则显得无比娇小。

他的脸上带着笑容,一边检查望远镜的零件,一边喃喃自语。

沙普利在辩论结束之后,就被哈佛大学的代表约见了。

双方相谈甚欢。

最终,沙普利如愿以偿地,被聘请为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台长。

显然,他在场上的表现,打动了对方。

所以,沙普利没有随众人一起回来,而是直接先去了哈佛大学考察。

这下,哈勃可就高兴了。

沙普利一走,就意味着以后他可以独自享用胡克望远镜了。

海耳教授已经脱离一线研究,自然也不会使用。

这可是哈勃梦寐以求的事情。

“我的两个课题的进度都能加速了。”

一个是旋涡星云问题,另一个则是宇宙膨胀问题。

哈勃现在信心十足。

他要在1922年的会议上,一鸣惊人,证明自己。

这些年,他因为布鲁斯教授的原因,收获了无数的风光与荣誉。

但是他很清楚,这些荣誉同时也是沉甸甸的压力。

天才,在现在的科学界,太不值钱了。

哪怕他哈勃被布鲁斯教授亲自夸赞过,那也没用。

必须拿出实际的成果才行。

就好像吴有训一样,吴-康普顿效应一出,再也没有人质疑他金牌的含金量了。

科学成果才是科学家最大的底气。

就在哈勃发愤图强时,有人喊他立刻去台长办公室。

哈勃不明所以,但还是放下手中的活,朝海耳的办公室走去。

他刚一进门,就看到海耳教授激动地站了起来。

“哈勃,快过来。”

“布鲁斯教授的论文快发表了!”

“上帝啊!你绝对想象不到它的震撼程度。”

说罢,海耳将刚刚收到的从纽约发来的电报,递给哈勃。

哈勃闻言,心脏扑通扑通地跳。

他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布鲁斯教授的第一篇天文学论文了。

辩论会上,对方展现出的实力,再次向所有人证明了布鲁斯教授的恐怖之处。

而现在,这篇由对方亲自写的论文,又会带来什么样的轰动?

哈勃万分激动!

仅仅看了抬头,他就知道这是一篇在评审中的论文。

他立马也就猜到了来龙去脉。

这是海耳教授因为他的特殊身份,给他开的小灶。

“氢核聚变!”

“千万度高温!”

“质子-中子模型应用!”

“第一步,p核变d核。”

“第二步,d核变氦-3核。”

“第三步,氦3-核变氦4-核。”

“四个质子,启动聚变!”

刚刚看完。

“嘶!”

哈勃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他感觉仿佛有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冲天灵盖,轰然爆发。

“太震撼了!”

“太大胆了!”

此刻他根本找不到词语来形容这篇论文。

任何语言都黯然失色。

虽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想。

但是里面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无不体现出布鲁斯教授那惊人直觉。

看着呆呆的哈勃,海耳万分感慨地说道:

“布鲁斯教授把原子结构、量子论的知识,完美应用在了恒星能源的问题上。”

“这种惊才绝艳般的想法,恐怕也只有他能想到了。”

“我实在无法想象,他提出的质子-中子模型,竟然如此丝滑地解释了恒星的形成本质。”

“这篇论文颠覆了我对于天文学研究的认知。”

能让天文学大佬海尔讲出这样的话,可见这篇论文带给他的震撼。

它重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而且有着无限的遐想空间。

氦进一步聚变、基于核聚变的内部构造、恒星演化等等。

哈勃久久不愿意把视线从论文上挪开。

“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他一定是按照广义相对论创造了世界。”

“接着又按照核聚变,创造了恒星。”

哈勃难以想象,科学界会产生什么样的震动。

-----------------

1920年5月20日。

《科学》期刊封面发表了李奇维的论文。

题目为《论恒星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的概念,首次面世!

文章一出,举世震惊!

无数人不可思议地呐喊道:

“布鲁斯教授,用他手中的笔,创造了太阳。”

“他是当之无愧的太阳之王!”

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