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给我四个质子,我将创造一颗太阳!

这场关于宇宙尺度的辩论,终于落下帷幕。

关于辩论会上的一切内容,则以光速传遍了整个世界。

随即,就在科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

本来众人以为沙普利和柯蒂斯的对决,已经足够精彩了。

然而布鲁斯教授的最终出场,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天外有天。

继广义相对论之后,他为天文学再度贡献了一个无比重要的研究工具。

“上帝啊!布鲁斯教授实在太逆天了。”

“他刚刚才终结了化学,现在又在天文学领域震撼世人。”

“但是,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物理学家啊!”

“人与人的差距,真是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啊。”

“我是生物学家,经过数据统计,狗的平均智商在40左右,人的平均智商在100左右。”

“而对于天才,他们的智商很容易达到160以上。”

“至于布鲁斯教授,更不用提了。”

“虽然他没有测过智商,但保守估计在200以上。”

“所以,布鲁斯教授与我们的差距,确实比我们与狗的差距要大。”

“别骂了...别骂了...”

华夏。

当高鲁收到余青松发来的电报内容后,兴奋的无以言表。

“华夏天文学即将崛起!”

几乎在第一时间,华夏天文学会创办的《观象丛报》就全文刊登了这场辩论。

这份报纸是华夏目前最大的天文类报纸。

当华夏的精英分子看到,天文学在西方如此受欢迎之后,都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而这就是高鲁想看到的结果。

接下来,他要建造天文学的难度就小多了。

不久,樱花国的小林正照,就带着天文考察团,访问华夏。

高鲁与小林正照举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座谈。

......

很快,这场轰动世界的辩论,就被冠以“天文学世纪大辩论”的美名。

虽然辩论的结果,没有确定我们的宇宙到底有多大。

但是众人都知道,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有了造父变星测距法,天文学家早晚能精准测量出银河系的直径。

而且,布鲁斯教授曾公开支持宇宙岛理论。

这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相信:我们的银河系并非唯一!

与此同时,很多天文学家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第一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全体会议,召开在即。

它就是物理学界的布鲁斯会议。

这是所有人崭露头角、名震天下的绝好时机。

同时,他们还在期待,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布鲁斯教授的论文什么时候发表?”

-----------------

李奇维在辩论结束之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布鲁斯集团的管理上面。

作为科学之城的资金来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任命新一轮的人事安排后,李奇维决定依托布鲁斯集团,成立一个独立的科学实验室。

阿尔法实验室!

它和婆罗洲的原子实验室,以及卡文迪许实验室,等纯学术的实验室不同。

阿尔法实验室会将理论和应用完美结合在一起。

大概就是科学和科技的区别。

这是他仿照真实历史上的贝尔实验室创造的。

贝尔实验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室之一。”

它成立于1925年,在建立之初,该实验室便致力于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电信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而且其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扩展。

这使得它和那些应用型实验室有显著的不同。

正是因为对基础理论的巨大投入,才开启了贝尔实验室的辉煌时代。

1927年,戴维森在这里验证了电子具有波动性,和小汤姆逊一起获得1937年的物理诺奖。

1933年,央斯基发现银河系中心在持续发射无线电波,从而创立射电天文学。

1947年,约翰·巴丁等人发明晶体管,使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三人也凭借此获得1956年的物理诺奖。

1948年,香农发表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通信理论的基础。

至于应用方面,则有太阳能电池、激光、通讯卫星等。

同时,这里还是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的发源地。

......

可以说,贝尔实验室中的随便一个重要成果,放在后世,都足以建立一个庞大的实验室了。

而当这些成果都集中在一所实验室身上时,可想而知它的牛逼之处了。

那个时代的贝尔实验室,代表了全球科技的最前沿,是创新思维的源泉之地。

现在,李奇维要亲手把它打造出来。

不过,他当然不会便宜美国人。

虽然他很想直接在婆罗洲成立阿尔法实验室。

但是条件不允许啊!

现在的科学之城,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足以支撑这么高端的实验室。

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在美国把底子打好。

等到时机成熟,然后再全部转移到科学之城去。

毕竟,一个超高端的实验室,可不是把厂房建好就行的。

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以及制度。

制度方面。

李奇维给阿尔法实验室制定了非常宽松的科研环境。

每个研究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

“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就是实验室的方针。

所有的研究人员,没有kpi考核、没有进度检查,也没有任务汇报。

而且实验室中的上级,一定是该领域的权威人物。

但是上下级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

这里将会成为所有科研人员的乐园,创新的沃土。

当然,阿法尔实验室也只会招收最优秀的人才。

李奇维自信,在他的带领下,阿尔法实验室一定会超越贝尔实验室,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实验室。

它将引领全球科技的发展!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烧钱。

真实历史上,贝尔实验室刚成立时,就获得了母公司At&t投资的1200万美元。

在1925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实验室而言,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

也难怪贝尔实验室牛逼,因为完全就是用钱砸出来的。

李奇维显然没有这么财大气粗,他只能先支持个几十万美元,启动实验室。

对于阿尔法实验室的成立,特斯拉恐怕是最开心的一个人了。

他立刻向李奇维毛遂自荐,想要担任实验室的总裁。

李奇维同意了他的请求。

特斯拉年龄很大了,最多几年之后就要退休。

现在逐渐过渡到对实验室的管理上来,也算一个比较好的安排。

而且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李奇维有意培养吴有训当阿尔法实验室的掌门人。

现在正好可以让他在特斯拉的手下,多学习学习一些产业界的经验。

这个实验室,以后还是掌握在华夏人手里才安全。

为此,李奇维专门找吴有训长谈了一个多小时。

“有训,我们华夏现在需要科学,但也需要科技。”

“你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

“我让你执掌阿尔法实验室,确实有一点私心在内。”

“但我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如果你觉得这会耽误你的专业研究,可以拒绝我,没有关系。”

吴有训听后,立刻站了起来,表情肃穆,斩钉截铁地说道:

“校长,您放心吧。”

“有训早已准备,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科学事业。”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我会永远追随您的脚步。”

李奇维站起身,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感动而欣慰地说道:

“好孩子。”

至此,李奇维此次美国之行,任务已经几乎完成了。

现在,就还剩下最后一件事。

恒星能源论文!

布鲁斯集团董事长办公室内。

李奇维正在给论文补充最后一部分内容。

他一边写,一边内心感慨科学之不易。

真实历史上,人类对于恒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古人的太阳神崇拜,到意识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人类发现了恒星的物理本质。

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创造万有引力定律。

人类掌握了恒星的运动规律。

从夫琅禾费发现恒星光谱中黑暗的谱线,到基尔霍夫发现焰色反应。

人类破解了恒星的组成元素。(第213章)

尽管科学家已经在恒星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但是恒星最重要的问题:恒星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化模型,却始终进展缓慢。

因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首先知道,恒星的能源到底来自何方!

只有搞清楚了恒星的能源,才能计算恒星的内部结构,从而推导出恒星的演化过程。

这是环环相扣的命题。

真实历史上,只有进入20世纪后,随着相对论、量子论、原子结构的相继突破。

这个问题才终于迎来了答案。

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核聚变!

虽然说起来只有一句话,但是中间的过程却极为复杂。

李奇维不准备在一篇论文中,把整个推导过程都加上。

那是不现实的。

因为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研究。

许多天文学家或者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的科学发展进度,还不足以支撑推导的证据。

所以,李奇维要做的,就是提出核聚变的概念。

踏出最关键的一步,剩下的琐碎工作,就留给其他人吧。

而这最关键的一步,其实也是第一步。

那就是【氢聚变成氦】。

这一过程不仅是核聚变的开始,同时也放出巨大的能量,贡献了恒星约50%的能量。

从最终结果看,氢聚变成氦的物理过程非常简单。

那就是4个氢核融合成一个氦核(氦-4原子核)。

氢核就是质子,而氦-4原子核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原子核。

氦-4原子核的质量要小于4个氢核的质量。(按理说应该大才对,但是多出的质量转换成能量了。)

根据质能方程,消失的质量就会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就是核聚变释放能量的原理。

但是问题来了。

四个质子是怎么会变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呢?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

它们分别是:氕(p)、氘(d)、氚(t)。

其中,氕就是我们常说的氢原子,原子核只有1个质子,在自然界含量最多。

氘的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又名【重氢】。

氚的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又名【超重氢】。

首先,当两个p核相遇时,就会形成双质子组合。

但是这种组合非常不稳定,其中一个质子很快就会发生β衰变,转变成中子。

这样,两个p核,就聚变成一个d核,这一步会释放能量。

接着,d核内又加入一个p核,形成的新核心,就会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这就是氦的同位素,氦-3的原子核,这一步也会释放能量。

有人可能好奇,这一步会不会发生两个d核聚变在一起。

有可能!

但是这个可能性非常非常非常低。

所以,可以默认所有的d核都会和先p核融合,形成氦-3。

最后,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氦-3如何形成氦-4。

这一步,共有四种不同的方式。

其中第一种方式是最常见的,恒星中约有85%的氦-4,都是通过此途径产生的。

那就是两个氦-3原子核融合在一起,然后再吐出两个d核,就形成了氦-4原子核。

至此,氢聚变成氦的过程就结束了。

核反应方程式最终化简后,就是4个氢核,形成一个氦核。

总结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氢聚变成氦的过程,非常复杂。

真实历史上,爱丁顿在论文中,其实只给出了一句话。

那就是:氢核聚变会把4个氢原子核聚合成1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因为当时还没有中子的概念,氦原子核被认为就是4个质子。)

至于中间的过程,爱丁顿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

而现在,由于李奇维已经提前提出了中子的概念。

且卢瑟福的实验中,也出现了聚变的过程。

因此,李奇维就可以“大胆猜想”。

他要在论文中,直接给出氢核聚变的详细过程!

并且氦-3到氦-4的四种方式,他也会一并给出。

所以可以想象,这篇论文会给天文学界以及物理学界,带来何等的震撼。

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自信地喊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而现在,李奇维霸气宣言:

“给我四个质子,我将创造一颗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