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崛起时光抽奖

第二百八十七章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土司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西南土司们就准备号召支持者去坐牢!

大概是想动员几万或是更多的支持者,一起去吃大明当局的牢饭,把汉人吃破产了。

所以数以万计的蛮夷就聚集到了成都周围,还带着坐牢的行李,随时准备陪土司们一起去吃牢饭。

“陛下,现在四川的情况非常糟糕,就像个大火药桶,随时会被引爆。”

正在向崇祯皇帝报告四川情况的是朱老爷子。

“能镇压下去吗?”

崇祯皇帝翻看着四川的资料,一边发问。

他正在看的资料当中有不少乱哄哄的游行抗议的记录,还有一些是关于蛮夷们准备非暴力不合作来抗争的打算。

“镇压谁?”朱老爷子似乎不明白崇祯皇帝的问题。“是土司首领吗?”

“是所有蛮夷!”崇祯皇帝说:“敢来闹事的,就已经不是一般的蛮夷了,能不能把所有闹事的蛮夷全部抓起来处决掉?”

而拥有后世历史知识的崇祯皇帝非常清楚,靠妥协退让是无法维持大明在四川的统治的!

同样也无法维持大明在全世界的统治!

必要是牺牲,是必须要采取的!

“全部处决?”朱老爷子看了看崇祯皇帝,“这恐怕会闹出更大的乱子,因为现在起来和我们作对的是温和派。秦良玉总督认为,我们和温和派还是有可能合作的。如果消灭了他们,我们将面对几百万愤怒的蛮夷!”

几百万愤怒的蛮夷真的很可怕吗?

崇祯皇帝轻蔑地一笑,说:“那里只有最多两千万蛮夷,朕一点都不介意把他们一起处理了!”

实际上,崇祯皇帝已经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印度独立的问题,而且他本人基本上也是一个“gm专家”了,因此能够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现在大明西南的土司们,和后世的印度有一点相似。

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之前,印度虽然也发生过一系列的反抗事件,但是参与的群体并不广泛,主要是印度的上层。

1857年-1859年起义的主力是土邦王公和高种姓的土兵,1871年的旁遮普之乱主要是锡克王朝的余孽挑起的。而甘地则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将反抗变成了一场全民运动。

因为“非暴力活动”极大降低了造反的门槛——大印度的国情决定了严肃认真的造反活动不是人人都可参与的。

在印度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种的,种不好就只能乖乖受压迫,世世代代去伺候种好的人,怎么可以去造反?

而且正经的暴力造反是要组织军队的,要组织军队就得有人去当兵。

而当兵,那是刹帝利才能干的工作!按照印度教的标准广大贱民根本就不允许去参加印度造反军,只能让种姓达到要求的人去从军。这才多少人?怎么打得过帝国主义?

另外,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gm是不能白干的,没有这样的道理!

gm胜利后必须有奖励,最起码也得分田分地改种姓!凡是参加gm的,怎么都得给提到刹帝利吧?

这一场gm闹下来,印度得多出多少刹帝利?

而且,造反如果可以造出刹帝利种姓,那么大印度还能有宁日吗?

甘地、尼赫鲁可以去煽动贱民造大英帝国的反,将来别人就不能“婆罗门、刹帝利宁有种呼”吗?

所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源,根本不是甘地同志高风亮节,也不是圣雄甘地太过软弱,而是大印度的国情决定的。

只有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才能把印度各个阶层,各个种姓的人们团结起来和英国殖民者捣乱。

如果甘地放弃非暴力拉开架子和帝国主义打,印度社会就必然会大分裂!

因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实质是一种低烈度的治安战,它是一种成本极低但效果不错的战争策略。

在讨论非暴力不合作之前,必须先弄明白治安战的逻辑是什么。

治安战和一般的战争形态大有不同,其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抬高敌人的统治成本,压低敌

人的统治收益,迫使敌人的统治行为低于盈亏平衡点,并最终因为得不偿失/入不敷出而失败。

它建立在这么一套逻辑框架内:统治的目的是为了获益,而获益必须建立在统治收益大于统治成本的前提下,因此只要能够抬升统治成本,拉低统治收益,迫使敌人入不敷出,那么敌人的统治必然会难以为继,继而因为无利可图而放弃统治,最终实现战争目的。

人类历史上几次比较成功比较著名的治安战其实都没有造成太大的杀伤,比如抗战期间的华北治安战,比如阿富汗对抗英苏美的三次治安战,比如伊朗传奇英雄苏莱曼尼将军经略两河的什叶派之弧,再比如越战期间黎笋在南越领导的敌后战线,甚至北美独立战争也有鲜明的治安战色彩,这些战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造成的杀伤并不算多,而且代价极大,但都对敌方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阿富汗,塔利班抵抗了美国人20年,这20年总共也就击毙了2000多美军,平均一年也就一百来人,这个伤亡更是微乎其微。

更不用说越战期间美军在越南的屠戮了,所谓会逃跑的是越共,不会逃跑的是训练有素的越共,地毯式轰炸,橙剂,放火烧山策略,可以说是能上的招数全都上了,美军在越南也就阵亡5万多人,但越南方面的死伤已经多到不可计数的地步了。

可以这么说,从传统战争的伤亡交换比角度来看,治安战是非常不划算的,但这些战争的结果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比如华北治安战,八路军和游击队对日军的进攻很多时候其实是代价惨重,伤亡极大,乃至从交换比的角度来看得不偿失的,但经年累月这么折腾的结果是,战争后期,日军已经到了离开据点外出活动要给八路军交过路费,下乡买粮要经八路军的手的地步了。

印度也一样,到了英国殖民印度后期,英国人比印度自己还要积极的推动印度独立,英国议会甚至多次因为印度独立进程迟缓而大发雷霆,反复派遣代表团前往印度催促印度加快独立,因为这根本就不是统治,这完全是包袱,是负债,英国人急于把包袱给甩出去。

治安战的作用,就是通过无休无止抵抗行为,最大限度破坏敌占区的社会经济活动,瓦解其统治秩序,使敌方的统治行为入不敷出,占领的越多,亏本的越多,最终放弃统治。

在这种行为逻辑下,抵抗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抵抗本身才最重要,因为只要发生了抵抗,社会经济活动就自然遭到了破坏,统治秩序就自然受到了松动,拉高统治成本,压低统治收益的目的就达成了,至于打死了几个敌人,那算是彩头,摸到了算运气好,摸不到也没啥。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本质上就是这个逻辑。

明军之所以会退出越南,本质是疟疾太强,明军根本抵抗不了疟疾。

生一次病,几百上千的精锐就报销了。

再次一次,又报销几千精锐。

而越南方面还在不停的搞治安战,让明军根本得不到药品,所以不得不撤退。

军事上没有失败,但是经济上已经彻底崩盘了。

对明军造成最大杀伤的,当然就是疟疾和南方不交税的士绅,但越南无休无止的治安战也是其中之一。

而西南的土司们对此心知肚明,他们本来想学越南搞一搞暴力,但是一看崇祯皇帝的杀伤效率那么高,就只能先搞一搞非暴力不合作。

先抗拒同化,再谋求建立自治!

用非暴力不合作当掩护,搞一搞人少要特权,人多要政权!

太阳也不会永远正当午,汉人也不会永远强大!

自古以来,就没有永不灭亡的国家。

大秦,大汉,大唐,大宋,大明都是如此!

等到蛮夷人口多了之后,再等汉人发生内乱的时候赶走汉人,最后实现在四川和西南等地独立建国的伟大梦想!

这些土司的小心思,已经被崇祯皇帝一眼看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