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反对的全是精神病
崇祯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一切都是那个该死的精神病的错!
他是个精神病,干的事情和说的话自然是疯狂的!
哪怕崇祯皇帝再怎么仁慈,也是治不好他们的。
扁鹊不是都说了吗?
脑残者,无药可医也!
现在,在大义感召下,崇祯皇帝终于明白了,原来真正的仁君,是要对于“患病”的臣子进行治疗。
于是,就全部送进了新的太医院(老御医们在紫荆城都被烧死了)。
这个说法,虽然是个人都不会相信。
但是,有了这个说法,就有台阶了。
而且这家伙还将不幸成为史上第一位被精神病的人,而明载史册!
皇帝都说你神智有失!
难道你还敢说自己没病?
欺君之罪,一样是包死九族的!
那家伙还想再说点什么,全小将上去直接一拳,将那家伙的牙齿都打掉了好几颗,直接堵住了他的嘴:“陛下,患者情绪激动,神志错乱,不如就由臣护送他去太医院吧!”
崇祯皇帝哈哈一笑:“好,把这些患者都带走,对于他们和他们的九族,都要给予充分的“隔离治疗”,一定要治好为止!”
......
大明,关陇地区。
一支蜿蜒数十里的大军,缓缓的前进着。
几个明军将领站到一个山坡上,远眺远处的长安城。
想着崇祯皇帝,一众明军将领还是很尊重的,士为知己者死!
在他们看来,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完美的君王,全力支持总参谋长李靖的所有改革和决定,而且从不吝于从少府拿钱出来,为军队换装。
明军实力的飞速提升,毫无疑问就是砸钱,砸粮食,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结果。
在这件事上,崇祯皇帝确实居功至伟!
这样一位很对军方脾气的天子,自然是备受军队喜欢的。
在万历皇帝之时,为了修养生息,刻意的缩减了军队的规模和待遇。
以至于,当时的辽东和长城一线的驻军,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武备松弛,所以才有了萨尔浒的惨败。
直到天启皇帝上台后,任用了魏忠贤,才缓解了一部分前方士兵挨饿的窘境,只是和真正需要的资源比起来,依旧是杯水车薪,聊甚于无。
而崇祯皇帝掌握大权之后,就开始对前方,尤其是中央军,辽镇,东江镇等各大边镇和孙传庭的秦军进行超级大手笔的投资。
即位后,更是开始全面加强军备。
正是有了崇祯皇帝不停抄家,然后用大笔大笔的资金投入到军队,这才有了今日大明军队的强大。
像这样一位关心国防武备的天子,所有的明军将领很清楚,只能用可遇不可求来形容。
哪怕是朱元璋和朱棣时期,对于明军的投入,也完全比不上崇祯皇帝的超级大手笔。
作为军人,他们很清楚,军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譬如,战马的培育,骑士的训练,火枪兵的装备以及各种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海量的资金。
有时候,几十万两甚至几百万两砸下去,却连个响都没听见。
不是谁都有那个耐心,日复一日的愿意砸钱进这个无底洞!
而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军费都是用千万两白银为单位来计算的。
就像今年,明军的总军费支出(部队军饷,武器装备,战胜赏赐,雇佣民工等等)零零总总加起来,绝对超过了一亿两。
也就是不停抄家,不停挖矿,不停收租,不停卖掉汉人文物的崇祯皇帝拿的出来。
崇祯皇帝对汉人老百姓确实算得上仁厚爱民,确实值得表扬。
但偏偏有时候,就爱胡搅蛮缠,比方说,送人下去问问皇太极和魏忠贤,还有什么“被精神病”!
然而,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但,在这些明军眼里,崇祯皇帝却算得是上的太好了!
从不拖欠军饷,有功必赏。
不管将领爱不爱财,但作为一个军方将领,他们都知道,必须给自己的部下谋取利益。
好多理中客惊异于明军对军饷的执着竟然已经到这种程度了,觉得世界不该是这样,惊讶于所有军人竟然团结一致为发军饷的崇祯皇帝叫好,支持崇祯皇帝把喝兵血的家伙全杀
了。
理中客总是喜欢高呼,崇祯皇帝太极端了。
曾几何时,明军士兵的冤屈,他们视而不见。
明军被诬告,被诬陷,被侮辱,被歧视,甚至有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层出不穷的事件,更别说文官老爷们一篇篇的小作文对明军士兵的羞辱。
一桩桩一件件,他们都选择了苦一苦基本盘,以为只要基本盘捏着鼻子认了就风平浪静了。
可是有没有想过基本盘也是人,他们凭什么要受这些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
这次他们终于在崇祯皇帝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了,理中客们反而惊讶了,身为基本盘竟然也有委屈?
“你们不是爱护文官老爷的明军吗?”
“哦,你说的那些人我认识,他们已经饿死的寒风中了!”
从崇祯皇帝登基以来,极力为普通底层明军发声,让他们不被侮辱,不被轻视,不被污名化,还是做出了许多贡献的。
随着明军待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底层老百姓选择了加入明军而不是去造反,这就是一件好事。
当然,这不是学北宋那种垃圾货色,而是重建军队体系。
首先,宋朝军队是自愿募兵制,也是完全脱产的,和职业军队一样,但宋这么做不是他想,而是他必须。
因为宋朝的土地很少,尤其是失去了北方大片农田之后宋朝已经无法像以前的朝代一样靠征召富有的自耕农来组织军队了,耕地都没了,上哪找富农?
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对宋来说也是个问题:“明亡于流”不是瞎说的。
为了应对这些人,宋朝一直奉行着召灾,饥民入伍的政策,甚至后来成了一项基本国策,“八十万禁军”就是这么来的。
兵要发饷,还要给辽,西夏,金各种赔款,岁币。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还得和士大夫分账。
宋哪来那么多钱?从军队训练的费用里扣,从士兵的武器装备里扣,为啥宋军那么垃圾,这就是原因。
所谓“职业”军队,训练量还比不上前朝民兵,宋军确实是个职业,可惜职业不是军队,但菜也没关系,死了刚好不用发饷,还有那么多灾民等着安排呢,这就是为啥“铁血强宋”那么弱却还没爆发农民起义,在安置灾民这一方面宋可真是“强”宋。
而反观大明,大明的军制建立在元的基础上,而元则是吸取了宋的教训:兵的数量确实要保证,但太多兵又养不起,养不起就会像宋军一样养成一堆垃圾。
于是,让兵自给自足的想法就产生了:军户制,战时打仗,平时保证训练的基础上种地得粮,这样就能:“吾养百万兵不花百姓一文”尽管美好的愿望没实现:后来哪还有兵,全成了老爷家的长工。
但在明初,这个制度就落实的很到位,还没成长工的军户们训练刻苦,战斗力比宋军不知道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