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崛起时光抽奖

第一百七十七章 这是汉奸,直接杀

见魏征固执己见,满朝百官又多赞同魏征附议,唐太宗的面色不觉阴沉下来。当时还是中书令的汉奸温彦博敏锐捕捉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这个时候唐太宗想听什么,于是进言:

“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

大意就是:陛下是天子,不仅仅是中原的皇帝,更是天下万民的王者。今天突厥人不顾艰难前来归顺,我们岂有拒绝他们、把他们抛弃在天下秩序之外的道理呢?

由于此前魏征的多次进谏,言辞大多激烈直接,从不顾及唐太宗面子。给唐太宗留下一个敢于直言进谏但刻薄偏激的印象,总而言之唐太宗对他是既爱又恨。但这次针对突厥归附问题的极端言论,无疑加深了唐太宗对他的负面看法。而温彦博这套说辞属于身居高位者最喜欢的宏大叙事,全然对着领导的胃口说话又好听,正好可以借坡下驴。

于是自恃功高的唐太宗,果断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将内迁的突厥部族安置在大概今河北、天津、北京、灵州的大唐上千公里疆域内。对于投降的突厥贵族,太宗也给予优厚的待遇安抚,许多年轻子弟被选为皇宫内侍,负责太宗的仪仗警戒。这完全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把内附的突厥人当做本国人。

但令太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看似彰显胸襟的决策,最后换来的却是一场人生中最为凶险的刺杀。

内迁的突利可汗有一个弟弟,名叫阿史那结社率,早年追随他哥哥一起归顺了唐朝,唐太宗让他担任了中郎将这个相当于贴身警卫队长的职务。

然而阿史那结社率品行恶劣,不择手段。曾多次诬告突利密谋谋反,唐太宗深觉其品行不端,但也没有将其驱逐,只是不再给他升迁。

然而没想到,阿史那结社率野心勃勃,对唐太宗怨气极大,竟然萌生了刺杀皇帝,重归突厥的念头。于是他蛊惑了突利可汗之子贺逻鹘,准备拥立他北还,自立为可汗。

贺逻鹘非常高兴,与他歃血为盟,二人开始密谋刺杀行动。

阿史那结社率利用中郎将的身份了解到李世民之子晋王李治,会于四月十五日夜,到九成宫拜谒李世民,阿史那结社率在御林军中联络了几十名同族的突厥人组成死士,届时将手持兵器,隐蔽于九成宫外,等李治一行人进宫城门大开时,他们就会发动突袭之冲入寝宫刺杀李世民。

说实话,计划若是百分百执行,只要宫门一开,李世民搞不好还真有可能被干掉。

但人算不如天算,当晚,不知为何,李治迟迟没来,据说是李世民觉得天气不好,临时取消。但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阿史那结社率先解决了他的下级副将,然后率领突厥叛军对宫城发动强攻。

由于其余的唐军士兵毫无准备,群龙无首(最高长官就是阿史那结社率)且叛军身穿唐军制服,御林军顿时乱作一团,恐惧在人群中极速蔓延,军士自相践踏砍杀。反观叛军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有的负责呐喊砍杀,有的负责纵火制造混乱。一时间声势浩大,连续冲破四道宫门,直扑李世民寝宫而去。

这一晚的寝宫,俨然成了捍卫大唐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直到此时守军仍然搞不清状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危难时刻,一个此前默默无为的折冲都尉孙武开站了出来,他举起刀高呼:“大家不要怕,这定然是有贼寇叛乱,今日便是我等报效朝廷、为国尽忠的时刻。”

有了领头者,众军士稍稍镇定,重新组织起来。经过一番激烈混战和费力整顿,唐军不断聚拢,在寝宫外围组织起防线,混于其中的突厥叛军不断被肃清,总算没让叛军冲入寝宫。见唐军渐渐稳住了阵脚,阿史那结社率和剩余的二十多叛军感觉刺杀无望,于是一人抢了一匹御马朝城外逃奔。这场惊险的刺杀行动,在离成功只差最后一步时功亏一篑。

反应过来的唐军拼命追击叛军,叛军逃至渭水河畔时,河水猛涨,由于无船可渡,众人被唐军截住,在团团包围之下全数被擒。

这次的事件影响极其恶劣,李世民本人也受到了严重的惊吓。他下旨处死了以阿史那结社率为首的几个主犯。看在突利可汗的面子,将贺逻鹘流放到岭南。

在此次事件中,参与叛乱的都是突厥人,即便他们已经作为自己最亲近的护卫,他们仍然会以同族为轴心,在某个特定时刻集体露出背叛的獠牙。

而那些于危难之中拼死护卫自己的,却无一例外都是汉家子弟。

这足以证明,汉人和中原汉地,才

是大唐永远的基本盘。所谓的草原天可汗,不过是一个象征强大的荣誉证书。一旦中原不再强大,就会顷刻间消散无形。

明确了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放弃了之前的胡汉平等理念,以及对内迁胡人一味怀柔的政策;转而成为坚定的汉本位主义者,以此为基准对待胡人恩威并举,霸王道杂之。此后无论是突厥还是薛延陀,李世民对胡人的态度始终贯彻一套原则:可用之而不可亲之,可使之而不可信之,可弃之而不可纳之。

并且李世民每每回忆起此事,都不免感慨:“中原的百姓,是天下的根本,四方藩邦之人,犹如枝叶,损伤根本来使枝叶繁茂,来求得长久的平安,没有这样的事。当初没有听取魏征的进言,结果付出的代价一天比一天要高,差点断送了治国安邦大好局面。”

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阴结所部,并拥突利子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皆捕斩之。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处其部众于中国,还其旧部于河北,建牙于故定襄城,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因谓侍臣曰:“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贞观政要安边》

这大概是李世民用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所凝炼出的感悟,崇祯皇帝又不眼瞎,怎么会不吸取教训呢?

他又不是团劫壬,而是汉人的领袖。

所以崇祯皇帝直接开口定调道:“朕以为,首辅所言甚是,不知众爱卿怎么看啊?”

一个奸臣直接出来道:“陛下,臣以为,首辅所言,诛戮太甚,恐怕不是好事。”

崇祯皇帝呵呵一笑:“还有哪位爱卿和他观点一样?”

又有几个奸臣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