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整整一马车都装不下
听到内阁首辅黄立极的话,崇祯皇帝不由得满意的点了点头。
好,不愧是能当首辅的人,觉悟就是高!
能顶着圣母的压力来为汉人办实事,简直称得上是忠不可言!
崇祯皇帝治国的核心思想就是:别指望汉人出一文钱的团结费!想要钱,没问题,派兵来打就行,反正崇祯皇帝战死之前,是绝对不会赔款的!成王败寇嘛,打赢了一切都是他们的,打输了就别怪崇祯皇帝灭了他们全族!
历史已经证明过了,恩惠是惠不起来的,只会换来屠刀。
五胡乱华,满清入关,哪个不是例子?
任由这群反贼搞“起义”,汉人就真的要被兔兔干净了!
满清搞恩惠,搞的汉人从99%,暴跌到新生儿不足80%,那么接下来的代价是什么呢?
是50%?够不够?
不够!
那么20%够不够?
不够!
那么多少才合他们的心意呢?
毫无疑问,就是汉人1%的时候,最符合他们的心意!
别问,问就是“团劫税”!
汉人都被征收“团劫税”征收到买不起房子(房价包含团劫税),娶不起老婆,生不起孩子(孩子的消费,也包括团劫税)。
汉人的收入里面,除去房租水电,柴米油盐,只剩下30%不到,还要被抽走20%的团劫税,只有总收入的10%可以支配,汉人怎么可能生的起孩子呢?
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因为团劫税太多了!
比方说,汉人每买100万的房子,里面20万都是团劫税!
如果不收团劫税,汉人就能用80万,买到同样的房子,或者用100万,买到更好的房子。
这就是干死反贼的现实好处!
他们已经事实上成为了可以压迫汉人的“特权阶级”,也就是俗称的“天龙人”,“四大神族”。
可以不反抗,而团劫税只会越来越多,因为汉人没有桶蘸价值,一定是被抽血抽到死的结局。
而这些反贼,拿到了“团劫税”,当然就生的起孩子,所以也就越来越多,然后找汉人收更多的“团劫税”!
没有孩子,汉人的未来就全完了,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在给这些反贼留遗产!
这就是团劫的代价!
任何一个有脑子,不想死的汉人,都应该充分明白这件事,在这么凶残的激烈压迫下,汉人要么被彻底消灭,要么就是反贼不断壮大,然后独立,最后汉人的国家解体,一如当年的速联!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双方之间只能活一个!
99%的汉人供养1%的反贼,要团劫!
80%的汉人供养20%的反贼,要团劫!
再团劫下去,就没有汉人了。
这种坑死汉人,尤其是坑死汉人男性维持一时安稳的傻逼办法,崇祯皇帝恨的要死。
这条被历史证明的死路,崇祯皇帝脑子进水了才会选这个。
因为崇祯皇帝的基本盘就是汉人,准确的说是汉人男性,只要稳住了汉人男性基本盘,给他们分配了足够的利益,房产,老婆,他们就会支持崇祯皇帝的统治,从而干碎全世界。
对,崇祯皇帝只统战自己的基本盘,对于基本盘之外的,自然是要多么残酷有多么残酷了!
也许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在一套房20万的团结税和崇祯皇帝的办法之间,汉人总要选一条。
如果汉人男性想买一套总价在250万的房产,那么他需要付出的团结税就高达50万。
谁知道五十万是多少钱呢?
整整一马车都装不下!
五十万的面包,和五十万必须要交给反贼的“团结税”,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犹太人给德国人卖五十万的面包,可是反贼也给汉人男性卖五十万的“原罪税”,到底哪里不一样了?
每个汉人男性,生下来就欠了反贼五十万的“团结税”,生育率怎么会不完蛋呢?
如果帝国越是普世,汉人男性的痛苦就越是深重。
那么汉人男性,到底为何要为这样的帝国卖命?
唯恐自己头上的“老爷”不多?
政权高层才需要考虑自己的普世利益,因为哪怕民族完蛋了,他们也能跑,而底层汉人只需要考虑生存。
如今有愿意献祭自
己全族也要为政权流血流汗的贱人民族,那么他们也就活该灭亡。
嘲笑五十万的面包,但是对于自己同胞(主要是汉人男性)要缴纳的五十万“原罪税”视而不见,幽默的成分很高。
唐太宗李世民是团劫史观最早的践行者。不过后来在残酷现实面前又被他自己推翻了。
贞观三年,曾经强横无比的东突厥帝国,被大唐一战攻灭,颉利可汗战败俘虏。大唐强盛的国力,就如同不可逾越的高山一般,使得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万国来朝的盛景,让唐太宗有点飘飘然了。一度相信自己真的拥有多重身份,不仅是中原人的皇帝,还是草原民族共同的可汗。
“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也就是在这种美好的期许下:唐太宗说出了那段著名的团劫壬话术: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随后,在如何解决东突厥归降的几十万部众的问题上,朝堂大臣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魏征激烈反对收附这些突厥降众,主张找个机会将他们全部消灭。
“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
不用想,这么狭隘极端的思想当然遭到了正处于大格局美梦中的唐太宗否决,魏征无奈又据理力争:
“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永嘉之祸,殷鉴不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