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崛起时光抽奖

第一百三十六章 京营要平账

“英国公,您快接旨啊。陛下都亲自出征去前线了,皇陵的安危,可不就是得在您这样的勋贵头上?如今京营有十二万兵马,为何不能保卫皇陵?”

听到内阁首辅黄立极的话,英国公张维贤绝望的想要撞墙。

崇祯皇帝一登基,就派他去清查京营空额。

结果英国公为了保住京营的空饷,直接给崇祯皇帝报了一个京营没有空饷的事情。

崇祯皇帝当然知道这群勋贵在说假话,京营每年几百万两的军费额度,和辽镇都差不多了。

而且和辽镇不同的是,京营不在抗敌的一线,军事压力没那么大。

而文官可不管你前线不前线的,一样克扣了七成的军费,剩下三成的军费照样有所拖欠,每年实际上能发现下去的军费,只有军费额度的两成左右。

就这么不到两成的军费,勋贵们能把京营管好了才是逆天。

人均“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是吧?

可以说,京营的饷额可不亚于辽镇(涨军费前)。

可辽镇至少有几万真能砍人的战兵,也不算只吃饷不干活,而且辽镇的空额中有相当一部分,被那些辽镇的军头给贪污去换成了家丁铁骑(没家丁遇到满清就是必死)!

为了自己不在战场上被满清打死,这些辽镇军头哪怕不爱大明,对自己的小命还是比较爱惜的,纷纷在家丁上下了血本。

可京营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家丁主要是用来看家护院,虽然兵源,战马,武器和盔甲都不错,但是已经长久不上战场了。

能用这点军费养一养自己家的家丁,剩下养营兵的钱,直接就被京营的勋贵们给分了。

养完家丁,就剩下那么不到一成的军费,他们哪怕不贪污,也是搞不好军队的。

这点军费都被分了,那么京营里面除了军官,仪仗队,守门的架子兵,还有极少量能在京城内外应急的家丁,剩下就全部都是空饷的账面兵或者兼职兵。

所谓兼职兵,就是和北宋的禁军差不多,平日里自己卖烧饼,点兵的时候过来凑个人头。

这样的部队,谈战斗力这件事,确实是有些过于幽默了。

不过那时候的崇祯皇帝国策还没点完,兵力还没有集结,也就没有对京营展开大清洗。

眼下崇祯皇帝的中央军兵强马壮,还控制了东江镇,辽镇,大同镇三大边镇,对京营展开大清洗的时机,就已经事实成熟了。

英国公心里对于这件事门清,可他没法和崇祯皇帝说啊。

说自己虚报了兵额?那岂不是欺君?

不说自己虚报了兵额,那么有“十二万大军”的京营,为何连个皇陵都守不住?

横竖都特么的是一死啊!

而崇祯皇帝的勇武,是正儿八经的全大明皇帝里的前四名:朱元璋,朱棣,朱厚照,崇祯皇帝。

英国公觉得,崇祯皇帝是风里来雨里去的铁骨头,不怕苦不怕难的硬汉子,不爱园子爱海军,不爱美人爱陆军,甚至不求虚名,自己御驾亲征都把指挥权交给李靖的人。

这样一个人,他到底要什么?

范增当年对项羽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崇祯皇帝不爱美人,不爱园子,而是主动承担起了华夏天下的重担。

他都已经是皇帝了,他还要怎么进步呢?

英国公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极为荒诞的念头:崇祯皇帝在诏书中说的“要让汉人从此站起来”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

崇祯皇帝天天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一起训练,不爱美人不爱园子,天天和满清以及各路不吃猪肉的反贼过不去,无非就是想实现“让汉人站起来”这么一句话。

不是,这种诏书里面的话,骗骗老百姓就算了,崇祯皇帝怎么把自己都骗了?

这老朱家,简直没一个正常人啊!

这么强势且好战的崇祯皇帝,也不需要英国公带着京营来护卫,直接让英国公打着护卫天子的名号不出战的想法彻底落空。

眼下,他只能在抗旨和出战两个选项里面挑一个了!

别的不说,抗旨不出,基本上和等死差不多了。

万一大明的皇陵真被满清鞑子给挖了,在这种孝道横行的年代,英国公就只能自己体面了。

他要是不肯自己主动体面,有的是勋贵帮他体面。

“首辅,我大明的十三陵卫都在山里,光靠十二万京营兵恐怕管不过来,真要打起来,少不得要发动壮丁助战。”

英国公张维贤见自己实在躲不过,就只能开始诉苦了。

没错,京营兵加上早教不能打的昌平镇,总数看上去有“十五万大军”,真可谓是兵强马壮,守卫一下皇陵,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可问题是,真能有这么多官军?

做梦去吧!

大明的账面兵马要都是实数,早就把皇太极给打死了!

哪怕都是老弱残兵,皇太极也不敢入侵华北平原啊!

英国公张维贤知道,真正的明军,能有两万人就已经不错了。

已巳之变的时候,京营要是能有十二万能战的兵将,黄台吉就算不死也得损失惨重,就不会再有后来的四次入口之战了。

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在兵部和户部,一年贪污七成军费,什么军队都得裂开。

但是勋贵的次要责任,是逃不开的,他们也不敢给皇帝说实话,而且自己还贪污了。

明英宗去查这事,直接就和耳朵被枪击的家伙派去的会计一样。

如今兵部和户部都被查的差不多了,勋贵们还想置身事外,做梦去吧?

这里的空饷,要么是皇太极来查账,要么是崇祯皇帝来查账,勋贵们总得选一个。

想来想去,英国公还是觉得让皇太极来查账比较靠谱!

除非崇祯皇帝能够活捉皇太极,不然根本不怕被追查!

只不过光凭京营明军和昌平明军可做不成这件事,必须抓点壮丁来凑数,然后把损失和逃亡写多一点。

这种事,当年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他们就干过一次,可谓是轻车熟路。

两天组织好五十万大军粮草这种鬼话,也就是不懂军事的文官才会相信了。

崇祯皇帝很懂军事,就必须把戏演的像一点,起码要让绝大多数人看不出来才行。

“招募壮丁帮忙?是想让壮丁帮忙运粮是吧?这个没问题啊。陛下说,只要守住皇陵,其余不问!”

内阁首辅黄立极的军事水平就是一个弱渣,他是文官嘛,天天琢磨怎么拍马屁的。

以前拍魏忠贤的马屁,现在拍崇祯皇帝的马屁。

什么高层决策者全是聪明人这种话,都是糊弄老百姓的。

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地方,比方说权斗和拍马屁这方面,还真比老百姓高明一些(天天琢磨权斗嘛),其他地方,不如老百姓的多的去了。

英国公张维贤也知道内阁首辅黄立极不懂军事,就开口道:“首辅,您也知道,我们的兵马众多啊,京营加昌平镇的官军,足足有十五万之多。得多招募一点壮丁帮忙运粮,免得断了粮草!”

内阁首辅黄立极笑着点头:“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英国公果然熟读兵法,有英国公坐镇昌平镇,陛下就放心了!”

见内阁首辅黄立极这么好糊弄,英国公张维贤顿时就松了一口气。

还好,摊上这个一个好糊弄的内阁首辅,可比张居正好糊弄的多,这下算是能平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