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皇太极:入关!(3000字)
在崇祯皇帝和王在晋如此残酷的封锁下,皇太极的粮荒比历史上还要严酷的多的多。
毕竟崇祯皇帝是明君,之前主张给科尔沁蒙古人白送粮食的袁崇焕,现在已经被崇祯皇帝给打发去海南岛种甘蔗了。
如此一来,现在可没有一个袁崇焕去充当运输大队长,没有了袁崇焕卖给蒙古人的粮食,皇太极就必须南下入侵大明。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人不吃饭就会饿死,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都是如此。
现在可没有袁崇焕白送的粮食,今年就得饿死很多包衣奴才。
而包衣奴才死的太多,明年的粮食生产就更少,要饿死更多的包衣奴才。
至于后年,包衣奴才就该死绝了,饿死的就是战马!
没有了战马提供的机动性,皇太极还怎么每次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兵力?
没有优势兵力,普通的的八旗兵连辽镇明军都打不过,完全就是去送菜的。
至于撞明军的关宁锦防线这种蠢事,皇太极已经试过了,损兵折将,损失非常惨重。
哪怕是东江镇,现在也光复了旅顺,皇太极带人去打旅顺要塞,直接遭遇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挫败!
对付旅顺,锦州,宁远,山海关这种要塞,皇太极是再也不想去碰一碰了。
而撞不动明军防线,就拿不到粮食,只能慢性等死。
皇太极是急的发疯,拿明军一点办法都没有。
对于李靖设计的防线,要么有绝对优势数量的核心人口,比方说拿出五十万八旗兵的性命去硬拼,旅顺,锦州,宁远,山海关四大要塞倒是都能攻下来。
或者有绝对的制海权,绕过明军陆上防线,从海路直扑虚弱的南京城!
但很明显,皇太极两者都不具备,就只能绕道蒙古,寄希望于大明北方没有旅顺那里的部队和防线。
这就是一场不知道敌情的豪赌,但是皇太极已经别无他法!
这是唯一的活路!
而现在,这些科尔沁的蒙古人都饿的厉害(现在没有袁崇焕给他们白送的粮食),个个都想杀入边墙去饱掠一通,只是打不进去啊!
而皇太极带着他们去攻打大明,他们肯定是乐意跟随的。
有了十几万科尔沁蒙古人和其他的蒙古人充当炮灰和填线兵,八旗兵的伤亡毫无疑问会小的多的多。
反正,在死光最后一个蒙古人之前,八旗天兵决不后退就是了!
对于带着八旗兵督战这种事,皇太极还是非常熟练的。
此刻,这里已经集结了四万八旗兵和十八万多的蒙古兵(皇太极把所有的左翼蒙古武装牧民都抓了壮丁),总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二万之多,完全可以去进攻大明的边防了!
皇太极看着这么多人马集结在关外,直接朝着喜峰口一指:“现在,都跟着本大汗入关!”
“入关!入关!入关!”
下面的蒙古人跟着高呼了起来,一路浩浩荡荡的跟着皇太极杀向了喜峰口。
......
崇祯皇帝并不清楚皇太极的存粮情况,他知道自己把袁崇焕调走会让皇太极没粮食,但是现在毛文龙也没有被袁崇焕干掉,他和他的东江镇官兵现在都有罐头吃,有全额军饷拿,士气不会太低的。
只要毛文龙还活着,崇祯皇帝也不觉得皇太极敢大规模直扑华北平原。
何况只要准备好部队,崇祯皇帝就能在锦州直接和皇太极打一场大规模会战,一波打碎皇太极的进攻能力。
而且,崇祯皇帝也不是没有在华北设防,卢象升正在带人训练不少填线火枪兵。
火枪兵,凭借可以快速成型,无视满清盔甲,一枪就能打死白甲兵的特性,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喜爱。
因为汉人有足够的人口,而且还没有一大堆邵敏反贼,这就使得崇祯皇帝可以动员大量的汉人男性拿着火枪为他战斗。
别的不说,大一统的瑰宝,让汉人非常适合全面战争。
如果现在的大明有五十六个民族,而汉人占比不足五成,那可就全完了。
别说什么帝国雄心了,直接原地爆炸,先打个你死我活再说吧!
阿美莉卡,伦敦白人不足三成,五胡乱华,满清入关,哪一个不是教训?
对于这些反贼,必须重拳出击,全部吊死!
而现在,因为没有闵宗萎的反贼捣乱,所以就没有什么邵敏。
所谓邵敏,说白了不就是汉改蛮?
这些为了利益背叛了祖宗的家伙,迟早要和其他汉人打个你死我活的。
崇祯皇帝对付闵宗萎的反贼,向来是清空族谱的!
宁可错杀一万,也绝不放过一个!
黄巢说:发明族谱的可真是个天才!
崇祯皇帝给他狠狠点赞!
对于拥有大量核心人口,但是产能不足(相对于人口)的大明来说,搞什么全精锐,那是完全不现实的。
相反的,通过大量给老百姓发枪,玩一玩超大规模的人海战术,绝对是汉人的最优解。
只要拿起一杆神州初级火枪,汉人火枪兵的武器就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第一流。
只要会开枪和扣动扳机,就比其他任何一个蛮夷都要强大。
如今的全世界,汉人只拥有4%的耕地,但是却拥有超过全世界60%的人口,而且还都是核心人口,不打世界大战等什么?
4%的耕地,再怎么平均分配,也绝对是不够吃的,最多只有人均的1/15,可不就是要苦哈哈的过日子?
而大明现在的武备也不弱,拥有了神州基地车之后,大明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军工生产能力,真可谓是,天下第一!
大明拥有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90%以上的军工生产能力,想要推平全世界,就不是一个笑话了。
现在就是汉人最强势的时间,如果不能在这里走向海洋统一世界,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按照人海学说:“完美无缺的武器”被高估了,庞大的数量且“够用的武器”才是制胜之道。
【人海突击】是一个有人力、工业双要求的高门槛学说。
而崇祯皇帝有的是人力和装备,缺少的是阳光下的土地,区区神州本土,完全不够用的。
想在大航海时代起飞,没有大量的步兵,纯纯是在做梦。
所以崇祯皇帝组建了大量的明军火枪兵,卢象升就在负责训练他们。
奈何承平日久的北直隶壮丁,早就不能和一直在前线的关陇壮丁和辽东壮丁相比。
这不是汉人有问题,而是单纯没有经过训练。
为此,崇祯皇帝在北直隶重启了征兵制。
当然,这不是纯征兵制,而是征兵制和募兵制的结合。
先征兆汉人壮丁进入军队,训练几个月选拔一下,合格的才有资格当兵。
这种制度结合汉人庞大的人口,崇祯皇帝就根本不可能缺乏兵源和部队。
机动作战专注于速度和调动,切断以及混乱敌人的军队。
火力优势学说专注于发射更多的弹药,相对于宝贵的人命来说,弹药显得相对廉价许多。
崇祯皇帝的精锐部队可以玩玩“机动作战”和“优势火力”,普通部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用“优势火力”和“人海战术”!
没办法,崇祯皇帝的工业虽然很强,但是汉人的人口更多,只能走少量精锐集中突破,混合大量步兵填线的路数。
反正对付绝大多数的蛮夷,填线步兵都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还能打出极高的战损比,在这种情况下,数量优势比质量优势更重要。
毕竟连三哥拿着落后的武器打东南亚的小国,都能轻松打出一比五的战损比,何况是装备了更先进火枪的明军火枪兵呢?
崇祯皇帝觉得,以明军的素质和武器,怎么也能和东南亚的废物们打出一比十以上的战损比才对。
考虑到大明拥有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90%以上的军工生产能力,还能打出一比十的战损比,这就真的是优势在我了!
过去大半年,卢象升一直忙着抓壮丁,不对,是招募愿意保家卫国的战士。
而他在北直隶,按照法律征召的汉人壮丁,数目足足有五十多万人。
这些人,肯定不会全部要编入明军的,而是要让卢象升训练三个月,从中选拔出精锐编入明军,其他的遣散回家。
每个壮丁,每个月发放一两军饷,一两菜金,一石养家粮,三个月就要支出九两,还不算其他支出。
五十多万壮丁,崇祯皇帝就花了六百多万两的军费。
从这些壮丁里面,卢象升选拔出了十万还算精锐的壮丁,把他们训练成明军火枪兵,主要用来守卫北直隶。
没办法,北直隶兵源的平均素质不能和一直在危机一线的关陇壮丁和辽东壮丁比。
想用他们,就必须先选拔人。
训练他们的成本,比边镇的壮丁更高,这就是过惯了太平日子,承平日久的代价!
可崇祯皇帝想用他们来守卫北直隶,就只能花这笔钱了。
实际上,这个事情谁都能做,戚继光当年就很想这么做,然而万历皇帝和张居正都不会给他这么多钱。
逼急眼了戚继光,只能选择训练成本低的矿工了。
而崇祯皇帝是擅长抄家的土豪皇帝,压根不缺军费,区区六百多万两,小意思!
有了这些明军新兵的加入,北直隶的每一个城池,都可以说是火力异常强大,起码火枪和炸药包是管够的,可以好好招待招待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