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逼人请叫我小九哥

第一百六十八章 自古只有救驾的臣子,哪有救臣子的皇帝?

然而面对皇太极的‘愤怒’,岳讬却不以为然,脸上依旧带着那副倔强的神情。

他继续说道:

“陛下,汉人终究是汉人,怎么着不可能成为满人,怎能相提并论?”

“你要是不信就等着瞧吧!等明朝皇帝一来,这些人肯定会立马跪拜他们的皇帝,重回明朝怀抱。”

“这些汉人的心从来就没在我们这儿,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利用他们?”

“到时候这些人死了就死了,大不了再去抢!反正大明人口众多,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可咱们要是就这么撤退了,回去如何交代?”

“此次我们可是举国之力出征,耗费了多少粮草、人力,结果却一无所获,我实在不甘心!”

岳讬一边说着,一边激动地在营帐内来回走动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疯狂与不甘!

皇太极听了岳讬这番话,内心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挣扎。

他缓缓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但他心里明白,岳讬所言句句在理。

若就这么无功而返,那么回去之后各种矛盾必将爆发!

这其中包括兄弟之间的矛盾、满汉之间的矛盾、八旗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个女真贵族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一直环绕在皇太极心中,而且他根本无法彻底解决。

甚至当初之所以要举全国之力发动松锦大战,也只是为了转移国内的各种矛盾。

这场仗要是打赢了,那么这些矛盾会立刻解决大半,剩下的一小半他也可以想别的办法解决。

但这场仗要是打输了、或者不打,那等回去之后,各种矛盾就会直接爆发,到时候大清将会陷入混乱之中!

如此一来,他多年来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威严也将荡然无存。

更可怕的是,收复蒙古各部本就人心不稳,一旦察觉到大清的虚弱,很可能再次反叛,这些后果他实在难以承受。

相比之下,牺牲几万汉人百姓的似乎代价显得没那么沉重.......

尽管这可能会激起辽东本地汉人的强烈仇恨,让大清在辽东的处境更糟。

但此刻在皇太极心中,打赢这场仗,维护他的统治地位才是重中之重!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皇太极的眼神逐渐变得冰冷而坚定。

片刻之后,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看向岳讬沉声道:

“既如此!这件事情就按你说的办,即刻从义州调三万汉人百姓过来!”

“切记,千万不能透露实情,一切都要秘密进行,不能让任何人察觉我们的意图。”

皇太极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带着无尽的疲惫与无奈。

眼看着皇太极居然真的同意了自己的计划,岳讬当下便是心中一喜,然后赶忙拱手道:

“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办好这件事情的!”

而一旁的代善此刻已经心凉了半截,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皇太极真的会同意这个疯狂的计划。

他还想再劝几句,可没等他开口,就被皇太极一个冰冷的眼神制止。

那眼神仿佛一把利刃,让代善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看着皇太极那决绝的面容,代善就明白皇太极心意已决,就算他说再多也阻止不了这件事情了!

最终,代善只能无奈地闭上了嘴,心中却满是苦涩与无奈!

这倒不是他真的同情那些汉人百姓,而是觉得这么做引发的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根本就不是他们可以承担的起的!

但是皇太极心意已决,他又能说什么呢?

就在这时,皇太极又道:

“岳讬,这件事情万分紧急,不可有片刻耽搁,你今晚立刻就出发,尽快将那三万百姓带来!”

岳讬听到这话,赶忙拱手领命。

“臣这就去!”

随后转身快步走出营帐,趁着夜色匆匆离去。

待岳讬离开后,皇太极缓缓走到代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与无奈:

“代善,朕知道你想说什么,无非是觉得此计太过于残忍狠辣,但若有别的选择,朕也不愿如此!”

“但你要明白,眼下我们已无路可退!”

“这场仗,我们必须打!而且一定要赢!”

“牺牲一些汉人百姓,总好过让大清的勇士们去送死,你说呢?”

皇太极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探究,似乎在寻求代善的理解与认同。

代善在心中长叹一声,最终只是拱了拱手,声音低沉地说道:

“陛下心意已决,臣也无话可说。”

皇太极微微点头,再次吩咐道:

“你先下去休息吧,等明日一早带人去松山一带把之前的壕沟再挖深一些,尽可能的阻挡明军一些时日。”

“等那三万汉人一到,我们就与明军决一死战!”

“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之前为了更好的围困锦州,建奴在距离锦州不到三十里的地方挖掘出了一条巨大的壕沟。

这条壕沟宽约四五米,长度更是达到了几十里,一边连接着大海、一边连接着山脉,阻止了明军的救援。

但后续明军为了向锦州运粮,所以趁夜填补了几处壕沟,再加上他们也会偶尔去骚扰明军,所以这几处填补处也就一直留着了。

甚至之前代善带着大军走的也是这些被填补过的壕沟。

但现在,为了尽可能的拖延明军的行军速度,它们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代善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这条壕沟尽可能的加宽加深。

对于皇太极交代的这个任务,代善自然不可能拒绝,随即便领命告退了。

走出营帐,代善抬头望向夜空,只见明月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仿佛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

他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深深的忧虑,总觉得这场战争已经彻底失控,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朝着未知的深渊狂奔而去。

在他看来,这场战争若能胜利还好,可一旦失败,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地盘和勇士们的生命,更是整个辽东地区汉人、蒙古人的民心!

毕竟皇太极既然能这么对付汉人百姓、谁又能保证他不会这样对待蒙古百姓呢?

到时候万一在和阿布奈开战,皇太极会不会再拉一批蒙古百姓挡在前面?

代善无奈地摇了摇头,强迫自己不要去想那么多。

毕竟他又不是皇帝,也不能进行最后的决策。

随即,代善在月色中渐行渐远,只留下一个有些落寞的背影...........

次日破晓,天色尚且朦胧,代善早已带着军队和民夫出发了。

只不过昨晚他压根就没睡几个时辰,所以神色多少有些萎靡。

不过现在正处于关键时刻,睡不睡觉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了。

没过多久,一行人便来到了之前挖掘的壕沟面前。

代善大手猛地一挥,高声下令道:

“把之前封堵的壕沟给全部彻底挖断,再加深加宽,中午之前必须完工!延误者,军法处置!”

士兵们听到这话,当下便赶忙答应了下来,然后驱使带来的民夫来赶紧干活。

建奴是不可能干这种粗活的,因此干这种粗活的只能是那些被强征而来的汉人了。

他们衣衫褴褛,破旧的衣物上满是补丁,在这寒冷的清晨显得格外单薄。

面黄肌瘦的脸上,刻满了生活的沧桑与无奈。

在建奴监工皮鞭的抽打下,他们艰难地挥动着手中的锄头和铁锹,每一下动作都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

代善骑在马上,静静地望着这些忙碌的身影,一阵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他的眼神中既有一丝怜悯,又夹杂着几分无奈。

比起那些马上要送死的汉人百姓,这些人只是吃点苦头,应该也算是不错了.....

壕沟挖掘完毕后,已然是临近中午了。

草草的吃过午饭之后,代善一刻也不敢停歇,马不停蹄地又赶去加固锦州的防御工事。

这是早上皇太极

特意派人过来吩咐的事情。

锦州城的防御对于他们与明军的这场大战至关重要,而确保祖大寿不会在双方大战之时出城捣乱则是重中之重!

代善一边策马狂奔,一边在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他心里清楚,祖大寿是一员猛将,若不能妥善解决这件事情,必将给他们的军队带来巨大的麻烦。

到达锦州后,代善迅速召集手下,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事务:

“立刻增派人手,每个城门都要再部署一倍以上的精锐兵力,务必做到滴水不漏!”

“若祖大寿敢出城突围,定要将他给本王狠狠的打回去!总之一个人都不许放出来!”

代善面色阴沉的说道。

将领们听到这话,赶忙答应下来,随后再次派遣了更多的建奴包围了锦州各处。

而那些刚刚挖掘了壕沟的民夫们,则是被再次分配到了各处,加固锦州的防御工事。

他们中的很多人,之前因为力竭晕倒在地,结果那些监工的建奴也不管他们是不是还活着,一刀抹了脖子之后就直接就全部丢进了壕沟里面。

但他们似乎对此早已麻木,依旧木讷的遵从建奴的命令。

他们不是没反抗过,但反派的下场只有死!

而他们不想死,他们只想活着.....

但活着,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似乎永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建奴为何不先集中兵力攻下锦州,以确保后方安稳之后再和明军大军决一死战呢?

毕竟锦州实在是太碍眼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战略部署。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建奴根本做不到!

倘若能做到,建奴早就把锦州给拿下了,何必又是挖壕沟又是围困的?

要知道锦州城地势险要,城墙高大坚固,历经多年修筑,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再加上祖大寿率领的明军顽强抵抗,建奴之前多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

每一次攻城,建奴士兵都在明军的炮火和箭矢下死伤惨重,明军则是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充足的粮草,一次次击退了他们的进攻。

也许又有人好奇,既然拿不下锦州,那为何不把战场定在锦州城外,这样不就不用担心祖大寿会在他们和明军决战之时偷袭了。

而且锦州城外地势开阔,对建奴骑兵是有绝对优势的!

可要是真这么做了,那建奴岂不是白白围困锦州这么长时间了?

而且一旦后退,那岂不是直接把锦州再还给明军了?

到时候明军只要守住锦州,那他们之前在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可就全都付诸东流了。

所以,眼下这种策略,才是当下最可行的方案!

经过了代善的再次增兵和加固之后,此时的锦州城才算真正被建奴包围得水泄不通了!

犹如一座被铁桶紧紧箍住的孤岛一般,让人感到绝望。

锦州城墙上,一位中年男子身披厚重的黑色铠甲,神情坚毅的望着不远处正在正在忙碌的建奴。

目光中透露出一股久经沙场的沉稳与警惕。

他的目光越过城垛,凝视着数里之外那密密麻麻、军旗招展的建奴大军,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锦州守将祖大寿!

祖大寿其实是知道朱慈烺的计划的,甚至包括崇祯有意御驾亲征辽东的事情。

这些消息都是洪承畴派人秘密送来的。

当他收到那封密信时,心中充满了疑惑与震惊。

他实在是无法相信,如此宏大的计划居然出自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之手。

哪怕他是当今的太子,但他仍是一个少年,怎会有如此深谋远虑?

这倒也罢了!

可崇祯御驾亲征又是什么鬼?

他心里总觉得这事不太靠谱,毕竟当今皇帝在他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较为保守、谨慎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御驾亲征的人。

不过,这种事情洪承畴应该不会拿来开玩笑,洪承

畴是他多年的同僚,为人稳重,断不会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信口开河。

况且最近建奴大军的举动实在太反常了。

他每天都会登上城墙,观察清军的动向。

最近几天,他明显察觉建奴大军正不断向锦州周围集结,营帐越搭越多,士兵越来越密集。

起初他以为建奴要对锦州发动最后的突袭,因此日夜坚守在城墙上,严阵以待。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奴却始终没有再发动突袭,他又有些疑惑了。

毕竟建奴之前又不是没这么干过,结果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锦州城的防御工事经过多年的修筑和完善,根本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的。

既然集合大军不是为了围攻锦州,那么只剩下一个理由了!

那就是崇祯真的御驾亲征了!

而建奴集结大军,就是打算和崇祯率领的明军决一死战!

想到这儿,祖大寿的神情不禁一阵变幻,他的眼神中既有一丝期待,又有几分担忧。

他不禁在暗自思量,自己到底还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忠臣呢?

当年崇祯诛杀袁崇焕的时候,他害怕被牵连,于是率军弃城而逃。

导致当时的辽东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但好在建奴当时并没有趁机发动突袭。

不过这应该也算是背叛大明了吧?

可最后崇祯并未责怪他,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这让他既感激又愧疚。

后来,崇祯四年,他奉命督兵修筑大凌河城,结果皇太极率兵围困,在援兵溃败、城内粮草断绝的绝境下,他不得已投降了建奴。

虽说最后又回归了明朝,但这也算是再次背叛了大明吧?

仔细想想,他已经背叛大明两次了。

说实话,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单纯地想活下去。

但他心里又十分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作为一个武将,不该有这样的想法!

武将应以保家卫国、尽忠职守为己任,可他不知为何,就是想要活下去.....

在这乱世之中,生命太过脆弱,每一场战争都可能是生死离别。

他亲眼目睹了太多的战友在战场上倒下,也看到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说实在的,如果这次没有任何援军,等到弹尽粮绝之时,他或许还会再次投降建奴!

只不过这一次可能就是真的彻底投降了,因为他真的已经很累了。

多年的征战让他身心俱疲,他渴望能有一个安稳的归宿。

不过........

如果崇祯真的御驾亲征来到此处,那他就只能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了!

毕竟,崇祯之所以会御驾亲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锦州被围,或者更直白点说,崇祯其实就是来救他的!

虽说这听起来有点牵强,但事实就是如此!

他对崇祯虽说谈不上有多么的忠诚,但要是崇祯真的来了,那他祖大寿这条命就只能属于崇祯了!

毕竟自古只有救驾的臣子,哪有救臣子的皇帝?

此时此刻,祖大寿已然下定了决心。

只要看到崇祯的龙纛出现,他就立刻率领锦州城内的所有将士冲杀出去,即便全部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

无他,只为全了这份君臣之谊!

与此同时,画面转到了塔山。

由于昨晚受到建奴的骚扰,大多数士兵后半夜才得以入睡,因此朱慈烺下令将原本定在早上出发的时间改为中午。

所以士兵们也是难得睡了一个懒觉。

不过朱慈烺却是起得比较早,简单的整理了一下之后,他率领一万人马前往了笔架山。

笔架山位于松锦之战的战场附近,是明军的屯粮之地,驻扎着三千士兵。

此山三边环海,只有一面连接陆地,而且地势颇高。

山上更是修筑了不少坚固的防御工事,碉堡、战壕一应俱全,堪称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

在历史上,明军与建奴对峙期间,在笔架山囤积了大量的粮

草物资,是维持明军作战能力以及坚守锦州等城池的关键所在。

而皇太极自然也知道此地的重要性,因此派遣大量军队对笔架山的明军粮草发起了攻击和抢夺。

建奴凭借其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术优势,迅速切断了明军从笔架山获取粮草的通道,并且对笔架山的粮草实施了焚毁等破坏行动。

最终间接导致了松锦之战的失败。

不过,如今情况可不一样了。

因为朱慈烺来了!

朱慈烺抵达笔架山后,便立刻组织人手又组装了两台热气球。

不一会儿,两台热气球便缓缓升上天空,与塔山的热气球遥相呼应,毕竟两地相距并不远。

热气球在天空中缓缓飘动,为明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随后,朱慈烺接见了笔架山的各位将领。

说的无非都是一些夸赞之语,然后从上到下都赏赐了些银子。

将士们拿到赏银之后,顿时感动不已。

没想到皇帝和太子竟然还惦记着他们这些驻守在此处的将士。

再次安抚了士兵们之后,朱慈烺才带人返回了塔山。

直到中午过后,大军才继续踏上征程。

他们今日的目标是赶到杏山,而只要过了杏山,接下来便是历史上松锦之战的主战场了。

朱慈烺骑在马上,望着前方的道路,心中暗自猜测,建奴应该还是会和历史上一样,准备在松山和锦州一带与他们展开决战。

不过,朱慈烺对此压根就不在乎,在他看来,无论把战场选在哪里都无法影响最终的结果!

此战,明军必胜!

显然,此刻的朱慈烺还没有意识到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与此同时,辽东腹地。

曹变蛟率领的关宁铁骑此时已经深入辽东将近十天了。

倘若真要进攻盛京,他们此刻早已经打到盛京城门口了。

但他们的目的并非如此,所以至今仍在距离港口三百多里外的区域活动。

至于为何行军如此缓慢?

一来是因为每到一处地方,就要对当地的建奴进行犁庭扫穴。

二来则是为了等待后面的大明水师。

因为他们在犁庭扫穴之后,大明水师则是要将得到的战利品全部运回去。

在这十天内,关宁铁骑所到之处,凡是建奴,无论男女老幼尽皆被杀,头颅更是被跟在后面的大明水师尽数割下带回。

建奴的营帐、住所也尽数被烧毁,但凡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尽数被关宁铁骑和大明水师抢走!

总而言之,建奴曾经对大明做过的一切,全部都被关宁铁骑和大明水师报复回来了!

而且更加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