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终极分析!震撼全场!华夏科学社未来的两条路!

李奇维的演讲,带给了科学社全体社员无与伦比的震撼。

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人,把华夏人认为神秘莫测、复杂深奥的科学,讲解的如此鞭辟入里。

他就像一把精密的手术刀,把科学这具巨人的构造,完全剖析出来,展示给众人。

在场的人听的如痴如醉,仿佛喝到了世界上最醇香的酒。

尤其是竺可桢、周仁、胡明复等第一次见到李奇维的人,现在被折服的五体投地。

“和李社长一比,我觉得哈佛大学的那些教授们都好菜啊。”

“老天爷,要是李社长能天天给我们上课,那该多好啊,傻子才去国外留学,简直是舍本逐末。”

“可惜了,这不可能。李社长上课的时间,能做出更多对华夏有利的事情。”

大家心里既遗憾又振奋。

因为他们虽然不能时常听李奇维的教诲,但是能够有机会见面,就已经足以兴奋了。

很快,众人从震撼中平复情绪,等待接下来的内容。

因为李社长刚刚才讲完第一个部分。

这时,李奇维继续说道:

“演讲的第二个部分,是华西科学社的差异。”

“纵观世界各国的科学组织,其实找不到和华夏科学社功能完全相同的例子。”

“这里,我拿英国皇家学会和樱花国学士院作为比较。”

“现在,我问各位一个问题。”

“你们认为一个科学团体,它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什么?”

众人闻言,皆静静思考。

很快,周仁回答道:“社长,我认为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指导和联络。”

“首先,科学团体要能指导科学的良性发展,为未来研究找到方向。”

“其次,科学团体需要联络国内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学者,让他们能有一个平台进行交流。”

周仁的话让大部分社员默默点头。

这确实是华夏科学社的重要功能。

但是李奇维听后,却说道:

“周仁,你提的这两点确实很重要。”

“但是我反问你,哪个社团没有这个功能呢?”

“甚至连上海的青帮,严格来说,也有这两个功能。”

“所以,它并不是科学社团所特有的功能。”

周仁闻言哑住了。

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青帮的组织严密性甚至比华夏科学社还要强。

难道这能说明青帮比科学社还厉害?

显然不可能。

这时,一直在默默思考的竺可桢忽然说道:

“社长,我认为既然是科学团体,那么它最重要的功能应该就是科学评价。”

“科学团体应该具有权威性,它可以鉴定任何的科学成果,并给出相应的等级评价。”

竺可桢的回答让众人眼前一亮。

没错,这确实是最大的特色。

科学团体,肯定要突出科学嘛。

周仁幽怨地看了竺可桢一眼,心道人比人气死人。

对于天才而言,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永远追不上另一个天才。

以周仁的才华,在这个时代的华夏,也勉强称得上是天才了。

李奇维笑道:“不愧是我们科学社的科技部长,一针见血。”

“没错,科学团体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学术评议。”

“我知道你们肯定很好奇,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拿华夏科学社和其它国家的科学团体对比。”

“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华夏科学社,目前并没有学术评议功能。”

众人开始骚动起来。

这么重要的功能,科学社竟然没有,那怎么能行。

周仁连忙道:“社长,那我们赶快把学术评议功能加进来吧。”

李奇维呵呵一笑,说道:“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分析给你们听的原因了。”

“因为这涉及到很复杂的因素。”

“我上面举的两个科学团体例子,英国皇家学会和樱花国学士院都是有学术评议功能的。”

“凡是英国皇家学会

评选出来的院士,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被广泛承认的。”

“这意味着你的学术成果,经受了世界上最严苛的考验。”

“但是樱花国学士院却只能局限在樱花国之内。”

“这是国家科学地位的差距,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事实。”

“但即便这样,樱花国也比我们要好很多。”

“至少他们的评议在国内是权威的。”

“樱花国学士院评选出来的院士,是被国内所有科学领域的人承认的。”

“最关键的是,它也是被樱花国政府所承认的。”

“至于英国皇家学会那就更超然了,连政府都不能干涉他们的评选。”

“它甚至不需要英国政府的承认,因为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会承认。”

“现在,让我们再看华夏科学社,就会发现,它的地位是尴尬的。”

“作为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科学团体,我们却对科学成就本身却无法评级。”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国情。”

“我们无法从政府手里,拿到这个功能。”

“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政府是平级的,它的学术评议功能是自带的。”

“樱花国学士院是樱花国政府的下级,它的学术评议功能是樱花国政府赋予的,随时可以收回。”

“甚至可以把学士院当成樱花国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

“英国和樱花国是稳定的,所以才能有机会诞生这样的功能。”

“而现在,国内的情况,你们应该很清楚。”

“所以,华夏科学社暂时想拿到学术评议的功能,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暂时只有传播科学的功能,却没有评价科学的资格。”

“被政府承认的真正资格。”

哗!

经过了李奇维的分析,在场的众人终于理清了这之间的关系。

没想到,一个科学社竟然还涉及到这么复杂的政治因素。

国情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国家科学团体的底层架构不同。

李奇维并没有对这种不同进行评价。

在他看来,这是没有意义的。

这一刻,华夏科学社的定位终于清晰了。

任鸿隽听的脸色潮红。

要是没有李奇维的帮助,他们自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其中的关系。

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定位。

它的重要性甚至决定了华夏科学社的生死。

万一哪天,他们想插手学术评议,很可能就会受到打击。

因为这是属于在抢夺权力了,官方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这时,赵元任忽然问道:

“社长,经过你刚刚的分析,我觉得我们的华夏科学社和英国皇家学会根本就是两种组织。”

“不应该混为一谈,那又谈何差异呢?”

李奇维笑道:“元任,问题非常好。”

“这就是我接下来想说的内容。”

“华夏科学社只是暂时的阶段性形式,在未来,它必然会发展成带有学术评议功能的权威组织。”

轰!

所有人都震惊了。

没想到他们引以为傲的华夏科学社,竟然才是初级阶段。

而李社长已经开始考虑高级阶段了。

“我们都是在第一层,只有李社长在第二层。”

赵元任激动地问道:“社长,您能为我们详细说说吗?”

李奇维笑道:“英国皇家学会和樱花国学士院,其实就是华夏科学社的未来。”

“这两种模式也是当今世界体制下,科学组织形式的两种终极模式。”

“华夏科学社未来会走哪一条路,其实并不是在座的我们可以决定的。”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适应国情,把科学本职工作做好。”

到了这一点,其实讨论的已经非常深刻了。

在座的都是精英,自然明白李社长话中的意思。

这已经不属于科学领域的讨论范畴了。

要是李乐亭在这里,那绝对能滔滔不绝讲上几个小时。

但是在座

的人,对此兴致缺缺。

因为不管是哪种模式,科学本身的发展方向都是一样的。

孰优孰劣,还真不好说。

看到众人眉头紧皱,担忧未来的样子,李奇维笑着鼓励道:

“好了,你们不用担心,先做好当下的工作就行。”

“无论未来国内的学术评议科学组织是什么形式,有一点不会变。”

“那就是它必然是由人组成的。”

“既然是人,请问,还有比在座的各位更合适的吗?”

“就算以后政府仿照欧洲各国成立科学院,那么科学院内的人还是你们。”

“你们只是换个地方,继续为华夏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所以,即便现在华夏科学社的功能不完善,你们也不要就心灰意冷,觉得没有动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更何况是改变国家科学水平这么艰难的任务。”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拔苗助长好高骛远是不行的。”

李奇维没有说错,十几年后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其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华夏科学社的成员。

4位总干事和15位所长中,其中分别有3位和13位是科学社的成员。

这也很正常,科研人员不是大白菜,想有就有。

刘邦以一县之人才,就能治理天下。

但是他绝对不可能在一县之内,找齐所有种类的技术人员。

说白了,管理人才牛逼,那只是平台的衬托作用,换个人一样牛逼。

而技术人才牛逼,那是人家自身牛逼,换个人很可能是菜逼。

所以,李奇维现在掌握了华夏科学社,就意味着将来他会掌控国内的科学界。

到那时,他就是真正的巅峰学阀!

所有人都是他的派系。

李奇维才能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一刻,任鸿隽等人仿佛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通透感。

华夏科学社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被李社长分析的淋漓尽致。

任鸿隽内心感叹道: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鼓起勇气去找了李社长。”

“不然,科学社在我手中,恐怕会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

赵元任、杨杏佛、竺可桢、周仁、胡明复等人,也是满脸崇拜。

作为理工科人才,尤其还是美国名校的留学生,他们对于所谓的个人魅力是免疫的。

哪怕是高官也不能让他们折腰。

但是这一刻,他们突然觉得,应该义无反顾地追随李社长。

李奇维从精神上彻底征服了这帮小伙子们。

“无论是华夏科学社,还是未来的学术评议科学院,其实根本目标只有一个。”

“我称之为:科学体制化。”

众人一惊,又是新的词汇概念。

“所谓的科学体制化,就是通过组织保障和背书的形式,让科学的社会功能被大众所承认。”

“它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样的呢?”

“举个形象的例子,假设现在有个骗子说自己的药丸包治百病。”

“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能力鉴别骗子的话是真是假。”

“他们只能求助专业的科学人员。”

“此时,华夏科学社的科技部长竺可桢站了出来。”

“他明确给出结论:药丸是骗人的,没有医学依据。”

“这时候,如果老百姓选择毫无理由地相信竺可桢,那么我们的科学体制化就成功了。”

“这代表华夏科学社已经成为了最权威的机构。”

“他承担了为大众提供科学服务的功能。”

“而如果老百姓对竺可桢的观点嗤之以鼻,那就说明我们太失败了。”

“而科学院就是这种权威的终极形式,它是由国家在背后作为保障。”

轰!

这一刻,在场社员们无不震撼。

他们终于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上那沉甸甸的担子了。

科普不是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是要造福广大的人民。

种朴素而崇高的责任,让科学不再是冰冷的思想和公式,而是可以触摸的温情。

李奇维接着说道:

“所以,为了让华夏尽快地开启科学体制化,我们要有所行动。”

“那就是从现在开始,要在方方面面体现出我们的专业性。”

“科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所有社员平时也要深入基层,切实解决大众的需求。”

“此外,我鼓励在座的各位,找到自己领域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专门的学会。”

“比如华夏数学会、华夏物理学会等等。”

“这种学会的组织性虽然非常松散,但是却弥补了科学社在细分领域深度不足的缺点。”

“二者相辅相成,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的科学事业发展。”

哗!

众人无不惊叹。

“李社长这个主意太好了。”

竺可桢已经在考虑成立国内的气象学会了。

胡明复等人也都是跃跃欲试的表情。

虽然以他们目前的资历和地位,想要牵头成立学会有点难度。

但是不还有李社长嘛。

不行,就挂社长的名头。

社长出马,万事无忧。

李奇维看着众人兴奋的模样,就知道他们开始想入非非了。

于是,他要敲打敲打。

“好了,关于科学发展的宏观层面,我已经给你们分析完毕。”

“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理论学的再好,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实践,那也是白搭。”

“接下来就是我演讲的第三部分,华夏科学社的当前工作安排。”

“仅仅办几份报纸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任鸿隽小声说道:“社长,我担心经费不够,所以才没敢迈大步发展。”

李奇维霸气地大手一挥。

“钱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们不需要担心。”

众人无不震动,内心欢喜。

壕!太壕了!

“您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