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认 第648章 故人啊
小
大
苏北平原不像西南与河中地区。
因为它不止靠海,还是大周最大的食盐供应地。
若是那个地方被淹了,大周的食盐供应少了必定会因为短缺而涨价。
马英伟赶紧让人把当地的地图拿了过来,与众人开始探讨。
“海水倒灌,里下河地区如今必定全是积水,这里的两大盐场得尽早抢救出来。”
“必须得快点再开凿海口,再次引积水入海泄洪。”
“若是天公不作美,在此期间再下一、两场暴雨,另外两个大盐场也有被波及的风险。”
随着马英伟的话,众人的眉头越拧越紧,心也被紧紧地揪住。
特别是刚刚还在畅想各种的石有为,心一下就沉到了谷底。
开凿海口,引积水入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积水退去后,还要迅速恢复当地的民生,保证盐场能早点恢复产盐。
短时间内要掏出这么多东西来,石有为现在已经开始头疼了。
“石大人,情况紧急,还请户部尽快安排物资。”
马英伟对着石有为说道。
石有为脸色很是难看,但这事是没办法拒绝的。
这不像西南和河中地区受灾一样,朝廷能够坐视不管。
毕竟再乱,也只是乱一个地区。
但这个地方不一样。
不能早点把苏北平原的灾祸解决,让它早日恢复产盐,届时引起的就是整个大周的社会动荡。
人可以不吃粮食支撑一段时间,可不吃盐十天半个月就没了力气。
普通百姓可以撑得久一点,可边关的供应是绝对不能断的。
趁着现在大周还有一些存盐,得赶紧把这事处理了。
石有为不情不愿地“嗯”了一声。
“我会想办法。”
当初自己做户部侍郎的时候,并没觉得有这么难啊!
怎么先帝一死,这户部尚书越做头越大呢?
自打上任以来,好像他就没碰到过什么好事,每次都是些让他焦头烂额的事情。
早知如此,当初在先帝宾天之时,他就直接请辞了。
再不济,赵成书走的时候,他也跟着走。
不然留着这朝堂,又要担心王阁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找他算账,还得面对这么多的烂摊子。
石有为看了一眼罗镜文,问道:“户部如今钱粮短缺,罗大人可还有别的办法?”
罗镜文的想法其实也是一阵一阵的。
对于目前这种情况,他一点头绪没有。
思来想去,他先说道:“各州府都在陆续送来夏税和青苗钱。”
“石大人暂且先把这部分都用在救灾上,后续我们再慢慢想办法罢。”
好在这天也不算太残忍,等到夏粮收了才来天灾。
只是这样一搞,秋粮种不下去,又得损失一大笔。
石有为叹了一口气。
马英伟等人也没办法,他们现在只能尽量搞钱去处理好苏北平原的水灾问题。
“对了!”
新上任的户部侍郎突然说:“先前朝廷买了不少红薯种子,大部分地方都刚刚丰收。”
“除去用作种子的以外,不少百姓们家中肯定都还剩下不少。”
“红薯产量高价格低,若是我们用谷粮来换取红薯,想必能换上比原本谷粮多不少的数量。”
“拿这些去救灾,朝廷也能节省一大笔粮食!”
新上任的户部侍郎潘弘图的侄子娶了与王阁老姑母家的女儿,两家勉强算是姻亲。
关系有些远,而且他上任之后存在感一直不怎么强,大家都只看到石有为。
所以罗镜文先前没怎么注意到他。
如今听了他这办法后,觉得颇为可行,脑子里便想起了这一层关系来。
罗镜文赞同道:“可行。”
“一斤粮食能换至少两、三斤红薯,红薯同样也有饱腹作用。”
“届时在赈灾的粮食里混多一些红薯,灾区百姓能吃饱一些,我们朝廷的粮食也能节省不少。”
“这样能节约赈灾的成本!”
沈华粱提醒说:“苏誉说过,红薯虽能作为主食,可单吃红薯却是不行的。”
“须得搭配其他的主食一起。”
潘弘图说:“所以我的意思是,拿一部分谷粮换成红薯即可。”
“届时谷粮和红薯掺和着赈灾,肯定没问题的。”
其他人也赞同地点了点头。
“这个办法好。”
“这红薯我也尝过了,饱腹感极强。”
“掺进米粥里一同煮,味道也挺不错的。”
沈华粱看着其他人都赞同的样子,也没再说话。
这些人现在说是米粮里掺杂红薯一起赈灾,但不用想,后面肯定会变成全是红薯的赈灾。
他提醒的,其实是这种事情。
不过现在还没走到这一步,就算在场有人听懂了他的话,也暂时不想去细究。
夏阳江看了沈华粱一眼,说道:“既如此,那便用此次收上的青苗钱去购买红薯。”
“加上夏粮一起,暂且先运一部分往苏北地区。”
“好让当地官府能尽快组织人手去开凿新的海口,引排积水。”
石有为点头说:“我这便去安排。”
“不过此次事关重大,不容有失,朝廷最好再指派钦差前往苏北。”
“一是安抚人心,二是监督赈灾情况。”
苏北那边每年都会指派巡盐御史前往。
但如今发生了这样的大事,巡盐御史得忙着盐场的事情,对于赈灾估计是分身乏术。
再指派一个钦差,确实很有必要。
但人选的话……
罗镜文在思索着,要派什么人去。
这种赈灾是苦活,可一旦赈灾完回来,那就是大功。
想去的人会有,不想去的也有。
在他考虑的时候,夏阳江突然说:“如今正值夏收,税粮入京,又有几处灾区要处理,朝廷的诸公恐怕都不能离开各自的岗位。”
“我前两天收到江东提学钱远洲的奏疏,他今年任期将满,马上要回京城述职。”
“不如直接派他前去苏北,帮助处理当地的灾情?”
“钱远洲?”
罗镜文念着这个名字,总觉得有点熟悉。
一旁马英伟的表情在听到这个名字后,顿时变得有些高深莫测。
在场的这些人还没有想起来,但他是立刻就想起来了。
钱远洲在调往江东之前,是江陵一带的提学都督。
而他的小师弟苏誉,当时就是被钱远洲取中为江陵府院试第一名。
因为它不止靠海,还是大周最大的食盐供应地。
若是那个地方被淹了,大周的食盐供应少了必定会因为短缺而涨价。
马英伟赶紧让人把当地的地图拿了过来,与众人开始探讨。
“海水倒灌,里下河地区如今必定全是积水,这里的两大盐场得尽早抢救出来。”
“必须得快点再开凿海口,再次引积水入海泄洪。”
“若是天公不作美,在此期间再下一、两场暴雨,另外两个大盐场也有被波及的风险。”
随着马英伟的话,众人的眉头越拧越紧,心也被紧紧地揪住。
特别是刚刚还在畅想各种的石有为,心一下就沉到了谷底。
开凿海口,引积水入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积水退去后,还要迅速恢复当地的民生,保证盐场能早点恢复产盐。
短时间内要掏出这么多东西来,石有为现在已经开始头疼了。
“石大人,情况紧急,还请户部尽快安排物资。”
马英伟对着石有为说道。
石有为脸色很是难看,但这事是没办法拒绝的。
这不像西南和河中地区受灾一样,朝廷能够坐视不管。
毕竟再乱,也只是乱一个地区。
但这个地方不一样。
不能早点把苏北平原的灾祸解决,让它早日恢复产盐,届时引起的就是整个大周的社会动荡。
人可以不吃粮食支撑一段时间,可不吃盐十天半个月就没了力气。
普通百姓可以撑得久一点,可边关的供应是绝对不能断的。
趁着现在大周还有一些存盐,得赶紧把这事处理了。
石有为不情不愿地“嗯”了一声。
“我会想办法。”
当初自己做户部侍郎的时候,并没觉得有这么难啊!
怎么先帝一死,这户部尚书越做头越大呢?
自打上任以来,好像他就没碰到过什么好事,每次都是些让他焦头烂额的事情。
早知如此,当初在先帝宾天之时,他就直接请辞了。
再不济,赵成书走的时候,他也跟着走。
不然留着这朝堂,又要担心王阁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找他算账,还得面对这么多的烂摊子。
石有为看了一眼罗镜文,问道:“户部如今钱粮短缺,罗大人可还有别的办法?”
罗镜文的想法其实也是一阵一阵的。
对于目前这种情况,他一点头绪没有。
思来想去,他先说道:“各州府都在陆续送来夏税和青苗钱。”
“石大人暂且先把这部分都用在救灾上,后续我们再慢慢想办法罢。”
好在这天也不算太残忍,等到夏粮收了才来天灾。
只是这样一搞,秋粮种不下去,又得损失一大笔。
石有为叹了一口气。
马英伟等人也没办法,他们现在只能尽量搞钱去处理好苏北平原的水灾问题。
“对了!”
新上任的户部侍郎突然说:“先前朝廷买了不少红薯种子,大部分地方都刚刚丰收。”
“除去用作种子的以外,不少百姓们家中肯定都还剩下不少。”
“红薯产量高价格低,若是我们用谷粮来换取红薯,想必能换上比原本谷粮多不少的数量。”
“拿这些去救灾,朝廷也能节省一大笔粮食!”
新上任的户部侍郎潘弘图的侄子娶了与王阁老姑母家的女儿,两家勉强算是姻亲。
关系有些远,而且他上任之后存在感一直不怎么强,大家都只看到石有为。
所以罗镜文先前没怎么注意到他。
如今听了他这办法后,觉得颇为可行,脑子里便想起了这一层关系来。
罗镜文赞同道:“可行。”
“一斤粮食能换至少两、三斤红薯,红薯同样也有饱腹作用。”
“届时在赈灾的粮食里混多一些红薯,灾区百姓能吃饱一些,我们朝廷的粮食也能节省不少。”
“这样能节约赈灾的成本!”
沈华粱提醒说:“苏誉说过,红薯虽能作为主食,可单吃红薯却是不行的。”
“须得搭配其他的主食一起。”
潘弘图说:“所以我的意思是,拿一部分谷粮换成红薯即可。”
“届时谷粮和红薯掺和着赈灾,肯定没问题的。”
其他人也赞同地点了点头。
“这个办法好。”
“这红薯我也尝过了,饱腹感极强。”
“掺进米粥里一同煮,味道也挺不错的。”
沈华粱看着其他人都赞同的样子,也没再说话。
这些人现在说是米粮里掺杂红薯一起赈灾,但不用想,后面肯定会变成全是红薯的赈灾。
他提醒的,其实是这种事情。
不过现在还没走到这一步,就算在场有人听懂了他的话,也暂时不想去细究。
夏阳江看了沈华粱一眼,说道:“既如此,那便用此次收上的青苗钱去购买红薯。”
“加上夏粮一起,暂且先运一部分往苏北地区。”
“好让当地官府能尽快组织人手去开凿新的海口,引排积水。”
石有为点头说:“我这便去安排。”
“不过此次事关重大,不容有失,朝廷最好再指派钦差前往苏北。”
“一是安抚人心,二是监督赈灾情况。”
苏北那边每年都会指派巡盐御史前往。
但如今发生了这样的大事,巡盐御史得忙着盐场的事情,对于赈灾估计是分身乏术。
再指派一个钦差,确实很有必要。
但人选的话……
罗镜文在思索着,要派什么人去。
这种赈灾是苦活,可一旦赈灾完回来,那就是大功。
想去的人会有,不想去的也有。
在他考虑的时候,夏阳江突然说:“如今正值夏收,税粮入京,又有几处灾区要处理,朝廷的诸公恐怕都不能离开各自的岗位。”
“我前两天收到江东提学钱远洲的奏疏,他今年任期将满,马上要回京城述职。”
“不如直接派他前去苏北,帮助处理当地的灾情?”
“钱远洲?”
罗镜文念着这个名字,总觉得有点熟悉。
一旁马英伟的表情在听到这个名字后,顿时变得有些高深莫测。
在场的这些人还没有想起来,但他是立刻就想起来了。
钱远洲在调往江东之前,是江陵一带的提学都督。
而他的小师弟苏誉,当时就是被钱远洲取中为江陵府院试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