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崛起时光抽奖

第一百八十八章 总有反贼想害朕

“钦差大人远道而来,下官未能远迎,还望赎罪。”

县令顿时带人跪了一圈,战战兢兢的看着面前的钦差。

“还迎接?”钦差瞪了他一眼:“咱家都快被你给害死了!咱家此来,是来来访友的。”

听到访友这个词,县令几乎要被吓死了。

县里的大户,和他关系都不错,若这些人是这太监的友人,何至于咬牙切齿?

还有,这快被害死了,是什么意思?

不会吧?真就这么巧?

“咱家来访的友,便是这杀了人的李虎。”钦差咬牙切齿的看着县令:“他可是陛下钦点的忠臣孝子,之前也在昌平为大明血战,还有一个八旗兵的人头。

如此人物,刚刚一回乡就杀人满门,想来必有隐情。结果咱家刚来,你就要把他推出去砍了,是什么意思?

是觉得陛下看人眼瞎,还是想来杀了陛下钦点的忠臣孝子?”

听到钦差的话,那县令顿时汗如雨下,他刚刚就知道不对劲了,现在更是绝望的想死。

“下官万万不敢有此等念头,下官断案,都是依照国法,这李虎杀了人满门,杀人偿命,这是国法啊。”

“去你妈的国法?你也配说国法二字?”钦差直接一巴掌抽了上去:“那王五杀李虎全家的时候,你不说国法,也不说杀人偿命。哦,李虎杀了王五全家,你现在就知道国法了?”

县令挨了这么一巴掌,也不敢吭声。

钦差直接提起县令的领子:“这国法,是陛下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你说啊!”

县令顿时就崩了,这个问题,是可以回答的吗?

县令只能无奈道:“自然是陛下说了算。”

他感觉自己非常的冤枉,昨天李虎被抓,他大概看了一下案情,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死的是王五一家,分明就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唐举人当小妾,这才攀上了唐举人的这么一户乡巴佬。

这种人,县令见的多了,所以有些事情闭上眼睛也能猜到,估计就这家人欺压乡里时有些不择手段,又恰好遇到了李虎这种杀过鞑子的悍卒,这才惹上了祸事。

不过虽然知道事情,但县令也没办法。

要知道,这大明朝的天下啊,不是大明皇帝的,而是地主士绅阶级的。

很简单,崇祯皇帝想收盐税,杀了起码有几万人了,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些地主士绅文官在拼命阻拦。

相反的,在崇祯皇帝之前,地主士绅文官可以随便通过任何有利于他们的政策。

不管是停止下西洋,还是烧掉郑和留下的资料,或者是废除开中法,乃至于地主士绅阶级不交税。

总之,所有有利于地主士绅阶级的政策,不管对于国家有多大的危害,全部都可以得到通过和落实。

相反的,所有有利于皇帝或者老百姓的政策,不管对国家有多大的好处,全部都会被无限扯皮,甚至是阳奉阴违。

比方说,皇帝想收地主士绅的税来当军费,就是“与民争利”。

而皇帝想收老百姓的税来当军费,老百姓就不算是人了,就是“陛下圣明”。

到底是“与民争利”,还是“与士绅争夺利益”,想来已经很清楚了。

在这种情况下,硬说崇祯皇帝是天下的主人,未免有些太看得起崇祯皇帝,也太看不起这些地主士绅阶级了。

所以也就没人敢得罪地主士绅阶级,相反的,怼皇帝的倒是一个比一个多。

哪怕这些人没能做官,也实际上掌握了舆论。

君不见,那海瑞骂皇帝,天下皆知。

可海瑞骂文官更多,有几个人知道?

岁月史书这种东西,掌握在地主士绅文官手里。

至于平民百姓在这年头是不算人的,更没资格讨论舆论和名声这种高端话题。

而在这里,唐举人在北京城里有亲戚当大官,他一个区区县令,怎么得罪的起?

不能得罪唐举人,可不就是得往死了整李虎?

可谁知道,李虎这小子,居然偏偏是崇祯皇帝点名的忠臣孝子,这简直是让县令头疼欲裂!

“给我抓起来带走,交给陛下去处理!”

钦差怒骂了一句,让一众明军直接上来把县令和唐举人都抓起来。

......

“陛下,我们的动员率已经到极限了,如果想动员更多的

汉人参战,现在直属的土地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出兵拿下山西,河南,山东三省,这样就能多出几千万汉人人口,可以征召几十万素质不错的部队了!”

李靖拿着指挥棒,在地图上为崇祯皇帝分析局势。

在李靖看来,汉人的青壮年比例只有总人口的60%多,其中青壮年男性占比大约30%,刚好有一半。

要知道,不是所有男性都能成为一个合格士兵的,也不是所有男性都愿意为国作战的。

一个群体内总有一些人是不愿意被宏大叙事感召,离开温暖的家去战场上拼命的。

还有一些男性则因为种种原因(身体情况不好,智力不高,学习能力差,反应不灵敏)等等,不具备成为合格士兵的条件,上了战场只能当炮灰。

所以李靖认为,汉人当中真正民族情绪爆棚,愿意积极主动上前线作战的优秀士兵,大约只占有总人口的1.5%,剩下的都是不愿意当兵或者不适合当兵的男性!

由于崇祯皇帝大幅度提供了士兵的待遇和伙食,这个志愿兵占人口的比例提高到了2%,剩下的兵源都不符合李靖的要求,起码是不符合李靖对于正规军的要求,最多能当个民兵去填线。

而实行志愿兵役制度的崇祯皇帝,直接掌握的地盘(不算孙传庭部),只有两千多万汉人人口,能够集中三四十万的明军正规军,直接在野战中打崩了皇太极。

2%的志愿兵,在同等装备情况下,野战确实是碾压动员了所有满人的满清八旗兵。

皇太极之前的强势,本质就是欺负大明人力资源枯竭。

准确点说,是愿意为大明战斗的男人数量已经无法填满以前的战线了,导致战线上的力量越来越空虚,从而不断出现可以被皇太极突破的漏洞和弱点。

防守就这个麻烦,你必须把整个战线填满,任何一个重要的点位被突破都会导致战线崩塌。

之前情况是战线拉的太长,维持战线需要的士兵数量,已经超过了大明能维持的士兵数量。

处处设防,则处处空虚。重点设防,则非重点区域就会被突破,进而形成连锁反应。

那么我们再深入点问:为什么大明拿不出足够的士兵?难道真的汉人男人打光了?

不,汉人男人离打光还差的远,但是,在文官老爷的克扣军饷之下,“愿意上战场且有能力成为合格士兵的汉人男人”,之前确实快打光了。

而进过崇祯皇帝一系列加强军备之后,算上系统送的部队,总共也就是在三四十万汉人部队,再加上孙传庭的二十万人马比较精锐。

剩下的明军,战斗力和忠诚度,好吧,基本上都是笑话。

然而这直接抽干了崇祯皇帝控制区的优质人力,想组建更多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必须拥有更多的汉人人口。

在李靖看来,汉人2%的人口可以野战,8%的人口可以填线,两亿汉人,总共10%就能组建足足两千万明军,按照一个汉人二十年的补充速度,只要明军的损失控制在每年一百万人以下,就一定是可以维持战线和猛攻的。

当然,这些都是在军饷没问题的前提下,好在擅长抄家的崇祯皇帝也不缺军饷。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几十万汉人军队,就是他坐稳皇位的最大本钱,是钢铁一样的基本盘。

只要这个基本盘存在,崇祯皇帝的统治就是能够维持下去的。

但,总有人不希望看到崇祯皇帝能维持基本盘。

没等崇祯皇帝说点什么,王承恩就带着一份报告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