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崛起时光抽奖

第一百四十九章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此时的明军是一群学会了步炮协同的“近代民族主义军队”,崇祯皇帝又是不心疼炮弹的人,于是明军炮兵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似的直奔仅存的白甲兵而去,不一会儿就将最后的白甲兵给炸上了天。

但八旗兵还是不甘示弱,他们就算明知道失去了白甲兵的掩护依旧嚎叫着不肯投降。

这种光挨打,不能还击的事情,迅速让八旗兵的士气快速暴跌。

崇祯皇帝的战术里有一句话,叫做能用炮弹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用人来解决,此时的他就要求手下的将领们都贯彻这个方针。

毕竟炮弹是很廉价的,特别是有红警基地的支撑,炮弹的成本低的可怜。

但人命就不一样了,抚恤金是很贵的,崇祯皇帝也不准备白白浪费战士们的生命。

明军炮手很快就将大炮打得“轰轰”直响,一发接着一发的炮弹直往城头上轰。

炮弹不够?没关系,很快就有辅兵运来了更多的炮弹猛轰。

那一炸开炮弹弹片,直接就把城头上变成了地狱,直接打得八旗兵是鬼哭狼嚎的一片惨叫。

八旗兵想还击,但他们那简单的脑壳,也造不出大炮来还击啊。可不就得硬挺着挨炮轰?

于是八旗兵就只有趴在城头上挨炸的份。

八旗兵想在城头上等着敌人的炮弹打完,这是八旗兵的惯性思维,也可以说是以往与汉人军队的作战经验。

汉人军队往往都是因为弹药不足而开不了几炮。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思维再一次对面前的汉人军队不适用,崇祯皇帝中央军的炮弹好像永远也打不完,一发接着一发的足足打了一个多时辰还没有半点要停的样子,而此时喜峰口的八旗兵已伤亡大半几乎可以说是失去战斗力了。

更糟糕的是,明军如今在两面夹击他们,他们可以说是腹背受敌,两面挨炸。

好在明军的火炮终于开始过热,这才停止了轰击。

城头上的八旗兵刚刚松了一口气,他们以为明军的火炮没炮弹了,然而没过多久,那可怕的火炮又开始怒吼。

城头上的八旗兵,此刻想死的心都有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八旗兵倒下,明军成功夺下了城头,将喜峰口的八旗兵悉数歼灭。

崇祯皇帝清点了一下伤亡后高兴的对众将道:“不错,这一战打的漂亮,我们歼灭了很多八旗兵,大慨有四千多名,而我们只付出十分有限的伤亡。是的,八旗兵也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难打,事实上,这简直就是轻而易举!”

不少辽镇赶来支援的将官听到崇祯皇帝的话,嘴角都在抽搐。

天知道崇祯皇帝今天为了收复喜峰口砸了多少炮弹?

说他是纯粹用丧心病狂的炮弹堆积出来的胜利都不过分!

以往的辽镇哪里有这么奢侈,真要能像崇祯皇帝一样不计成本的砸炮弹,户部还不得把他们给撕了?

如今的形式可谓是一片大好,满蒙联军遭到了重创,被崇祯皇帝包围在华北平原,他们已经无路可逃,覆灭在即。

只要成功吃掉了这个集群,大明北方的威胁几乎是全面消除了,崇祯皇帝可以成功的将他的中央军解放出来,对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真可谓是,优势在他了!

没等崇祯皇帝高兴,王承恩就给他送来了一份战报。

崇祯皇帝一点都不慌,京营虽然废物,但是几千家丁骑兵还是有的,他们只要不遭遇瘟疫,就是满清根本攻不下来的集群。、

而明军在北直隶的县城和北京城都非常坚固,也不怕被满清攻打,还能出什么大事?

打开战报一看,崇祯皇帝顿时是脸色铁青。

很快,崇祯皇帝看向王承恩:“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了?”

王承恩苦笑一声:“陛下,洪阁老封锁了消息,北京城只有我给您带了过来。”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这样,李靖和王在晋来和朕商议对策,其他的爱卿不要慌,稳住军心!”

众将走后,崇祯皇帝愤怒的将战报砸在桌子上:“这帮孽畜,该死的贱种,毁了我们的未来!他们是觉得朕提不动刀了吗?”

李靖和王在晋接过战报一看,顿时也是眼前一黑。

这黑锅太大了,整个大明都没有人能背的动啊!

崇祯皇帝咬了咬牙:“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万方!眼下的当务之急,是保住我们的野战集群,先碾碎皇太极,朕来下罪己诏!”

......

一月前。

大明,长安城陷入了战火。

按照崇祯皇帝制定的伙食标准,在中秋节这一天,向所有被雇佣的民工发放五块月饼,两个蔬菜罐头,两个午餐肉罐头,一个猪肉罐头。

没办法,关陇地区没饭吃的老百姓太多了,哪怕崇祯皇帝已经在关陇地区大规模的招兵,还是有很多汉人没饭吃。

而崇祯皇帝是不会看着他们饿死的,马上就组织了赈灾。

赈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工代赈。

主要是年轻力壮的成年男子,直接被孙传庭组织起来去修路。

水泥路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现在就在整个关中地区大规模建设。

不管是运兵,运粮,还是将来的经济发展,水泥路都是很有必要建设的。

他们有一天有三顿白饭吃,还有二十个钢镚,逢年过节还能领点罐头或者其他物资。

另外一种是直接施粥赈灾,主要是对老弱妇孺。

按照崇祯皇帝的规定,八岁以下儿童,八十岁以上老人,以及还在怀孕的孕妇,可以吃点白粥。

剩下的灾民,赈灾粮就只有海水稻了!

海水稻这种米饭,吃起来的口感堪称“干巴巴”,非常不好吃。

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壮丁不干活,整天想着等,靠,要,一方面也是崇祯皇帝没有太多的财政预算。

没办法,崇祯皇帝的赈灾粮,只够四五千万汉人吃的,正常情况下,用来赈灾是绝对够用的。

问题是现在有一亿汉人没饭吃。

难道要崇祯皇帝看着剩下五六千万的汉人饿死不成?

而海水稻的这种东西,系统售价只有正常粮价的五分之一,同样的钱,足够买到可以养活两亿多汉人的粮食。

虽然这东西不好吃,但总比饿死或者观音土要强!

同样的钱,可以让一亿灾民吃上海水稻,还能顺便铺桥修路,就是崇祯皇帝的办法了。

一个灾民,要是宁可吃海水稻,也不去工地上干活,那么崇祯皇帝就相信他真的没有劳动能力了。

要是自残就能天天吃上白粥,这么干的人会有很多的。

崇祯皇帝不希望老百姓自残,而是要为他们提供工作。

别的不敢说,起码在工地上干活的工作总是有的。

向汉人提供无数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就是崇祯皇帝的核心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