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怎么都赖在我身上?
旺财正在做梦吃美食,猛然被叫醒,很不适应,将嘴中的口水咽下,揉了揉眼睛,看到董纭正怒视着自己。
旺财以为还在梦中,吓得一激灵,“纭哥,喊我吃饭嘛?”
“快出人命了,还吃吃吃。”
旺财忙着穿衣服,惊恐道,“谁死了?”
“闭上你的乌鸦嘴,快跟我走,你纬哥绥哥被蒙倒在柴房,我回来拿解药!”
“啊!”
“快点吧!啊什么啊!”
董纭从布袋中找出两粒解药,转身跑出无尘堂。
看到布袋敞着口,担心有老鼠钻到布袋里,旺财将布袋口收紧,压在自己的被子下面。穿好衣服,拿起装有狗皮帽子的布袋,跑出了五尘堂。
出了无尘堂,董纭想起旺财说的那句话,“即将大功告成时指不定又出什么幺蛾子!”
董纭心道:“虽然自己疏忽在先,但总感觉纬哥绥弟被蒙倒,事有蹊跷。”
原本直接跑向柴房,董纭特意跑到偏殿前,大声喊:“昱凡道长,我感觉今晚有些奇怪,不论出什么意外,您都不能离开这里。”
昱凡道长应道:“纭侄小心,贫道也有同感。”
高栋、冯小虎、小强跟随董纭来到柴房,董纭吩咐:“憋上一口气,把他俩抬出来。”
董纭进到柴房后,见地上没有了火星,料定艾草棒已经燃烧完毕,那只猫仍躺在地上,疑虑全消。
可谓人慌失智,董纭竟然没有深究大黑猫是否躺在原地?
解药的外面,淌了一层蜂蜡,沾上口水即刻融化,里面的解药与舌头接触后很快起作用,将蒙汗药的药力解除,人迅速从睡梦状态苏醒。
见董纬和董绥苏醒,董纭说:“快扶两人回厨房,喝点水,半炷香的功夫就完全好起来。”
董绥心有歉疚,说:“纭哥,都是我太大意,明明知道你与旺财将猫蒙倒,没想到把艾草棒放在屋内!”
董纭说:“该当出事,谁会想到大半夜有人来柴房!”
恰在此时,从范庄传来鸡打鸣的声音。
高栋说:“鸡叫三遍,再有一个时辰天就亮了。”
兄弟俩的对话,话里话外,好像把责任推到厨房这边,高栋解释说:“这两天人多,烧火做饭用的柴草比平时多,天黑后,我仨都胆小,以为厨房前的柴草够做夜宵用,做事懈怠,没有备下柴草,今夜炸馓子用的烧柴多了些,等到做粥时发现柴草不够用,恰巧无尘和这位青年来到厨房,我做主让他俩去柴房抱柴,谁知就出了这档子事!哎,看来我真的不能在这玉泉观待了,这几天啥事也出,依我看,旺财不走,还指不定出什么事。”
说完,高栋屏住呼吸,到柴房抱了些烧柴。
恰好旺财来到近前,听到最后一句,心道,高栋竟然将所有的意外都怪在自己身上!
旺财不免心生气愤,质问:“栋哥,说的啥话?怎么都赖在我身上?”
高栋明知失言,谦声道:“旺财,都怪我胆小如鼠、言语不周,你还要多多担待!”
高栋赔礼道歉,旺才瞬间没了脾气,赶忙从高栋手中接过烧柴,笑言道:“栋哥,你我兄弟谈何担待!”
旺财心说,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与高栋翻脸,以后还要来厨房蹭吃蹭喝,两人真若闹掰,兴许连刷锅水也喝不上!
明明是高栋不占理,而旺财主动化解别扭的局面,董纭暗暗佩服旺财的处事方法。
到了厨房,两人喝了点水,不多会儿就恢复正常。
董纬说:“不吃夜宵了,我要去睡觉。”
高栋说:“考虑到深夜清冷,做好馓子粥后,原本再做一个糖粥,已经鸡叫三遍,天快亮了,算了,糖粥不做了。”
高栋看了看炉膛中的火,已经熄灭,按照常理,应该重新点燃再热一热,高栋没了心情,洗了一把手,拿过一个汤盆,将锅中的馓子粥舀到汤盆里,吩咐小虎拿上筷子和碗,又对小强说:“你把馓子粥端到偏殿,你想吃宵夜话,锅中剩下的够你吃,如果不吃,就可以回家睡觉了。我太累了,也去睡觉!”
满怀信心再次回到道观,没想到不被师父接纳不说,每天还要看师父的冷脸子。
下面,普及一些南宋的有关知识:
一、南宋时期的风水先生已经开始使用罗盘了。据《二十五史·宋史》的编撰者阿鲁图记载,罗盘是南宋时一个名叫罗禹瑒的人在司南的基础上所创。宋人曾三异在《因话录》中也有关于罗盘的记载:“地罗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子午,或谓江南地偏,难用子午之正,故丙壬参之”。在1985年江西临川县的一个南宋古墓里面还出土了一个手捧大罗盘的“张仙人”陶俑,这也是南宋时期有罗盘的实物证据。
二、南宋临安冬季,人们一天通常吃三次饭。
宋代之前,平民百姓主要以两餐制为主。到了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宵禁制度被完全废除,夜市繁荣,人们“夜行”时间增多,有了在天黑之后再添加一餐的必要,三餐制逐渐普及开来。
南宋都城临安商户众多,城镇繁荣,餐饮业和娱乐业发达,夜市也非常热闹,即使在冬季也不歇业,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北宋相似,也是一日三餐。
三、蛊术是一种古老神秘的巫术。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蛊是把各种毒性强大的毒虫放在一个器皿中,让它们互相残杀,最后活下来的那只毒虫就被称为“蛊”。
蛊术常和害人的邪术联系在一起。比如,传说有人会用蛊术操纵蛊虫进入人体,给中蛊者带来各种病痛,甚至是精神错乱。不过,从科学角度看,没有证据显示这种操纵蛊虫害人的蛊术是真实存在的。在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里,蛊术还带有神秘色彩,是祭祀等传统仪式的一部分,有着特殊的文化寓意。
在南宋,可能会用“幻妄”“妄见”“目眩神迷而生幻象”之类的表达来描述出现幻觉的状态。
例如“心生妄见,如睹异物”,大致是说心里产生不真实的视觉,好像看到了奇怪的东西,以此来表示出现幻觉。
四、道教茅山派的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西汉的茅盈。
茅盈,字叔申,陕西咸阳人。传说他十八岁入恒山修道,后隐居于句曲山(今称茅山,在江苏西南部),创立了道教茅山派。他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他的两个弟弟茅固、茅衷也跟随他修道,三人被后世尊称为“三茅真君”。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也对茅山派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南齐永明十年(492年),陶弘景辞去官职,归隐茅山,开宗立派,广收门徒。他继承了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经,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茅山派逐渐发展壮大,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逐渐发展演变成了“茅山宗”。
在南宋是有“巫师”这个名词的。
南宋时期的志怪笔记《夷坚志》中就多次提及巫师,如“福州有巫,能持秽迹咒行法,为人治祟甚验,俗称大悲巫”“邑有女巫,能通鬼神事”“巫者汤法先跳跃作法”等描述。此外,在南宋的一些法令、判词等文献中,也有关于巫师的记载,如《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提到“黄六师者,乃敢执迷不悟,首犯约束。观其所犯,皆祀典之所不载”。
而且,在南宋之前的历史文献中也已出现“巫师”一词,如《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的萨满一词,其意指巫师一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