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逼人请叫我小九哥

第一百三十八章 没办法,都怪崇祯给的太多了!

想到这里,朱慈烺再次开口道:

“这么说,那五百万石粮食真卖了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夏德武笑着回答:

“回禀太子殿下,确实是这样!而且这一千五百万两白银,臣已经送到东宫的后仓了。”

朱慈烺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心里突然觉得有些好笑。

因为要是把这一千五百万两银子算上的话,他现在能够调动的银子已经多达一亿四千万两!

这还不算之前拨给户部的三千万两。

他现在的钱,多得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

而这些钱当中,大部分都是八大皇商、勋贵以及文官集团贡献出来的。

看吧!

大明并不是没有银子,只是崇祯不知道该从哪里去找罢了。

回过神来之后,朱慈烺马上派人去查户部目前的粮食储备情况。

得到确切消息后,他暗自松了一口气。

户部现在的粮食储备,还够整个京城以及那三十万灾民吃四个月。

而海外的粮食大概两个月后就能运到,不仅如此,三个月后番薯和土豆也能成熟,再加上夏天要征收的粮税,目前在粮食方面暂时不用担心。

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朱慈烺还打算免除今年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一带的税收。

在这期间,夏德武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

只是因为朱慈烺没有让他走。

就在这时,朱慈烺抬头看着夏德武,又问道:

“你说说,之前那些买了粮食的商人难道不着急吗?他们就不怕粮食砸在手里卖不出去?”

“毕竟粮食这东西也不能存放太久吧?”

夏德武恭敬的回答:

“依臣之见,他们目前应该不着急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太子殿下的计划,所以还以为京城马上就要断粮了。”

“臣之前派人打听过,他们现在每天也就卖个一两石粮食,卖完就说没有了。”

“所以臣在想,是不是要对他们采取一些措施?”

朱慈烺摸着下巴没有说话,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问题。

过了一会儿,他又看着夏德武问道:

“你以前在英国公府的商铺当掌柜的时候,每间铺子每个月要交多少商税?”

夏德武听到这话,神色有些尴尬,但又不敢隐瞒,只好如实回答:

“回禀太子殿下,英国公府的商铺历来都不用交税……”

话说到最后,夏德武的声音已经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不过没关系,因为朱慈烺还是听到了“不用交税”这四个字。

朱慈烺对此并没有感到太意外,毕竟英国公作为大明第一勋贵,他家的商铺怎么可能交税呢?

但实际上,在明朝,开店也是要交税的。

这种税叫市肆门摊税,和后世的营业税差不多。

市肆门摊税在大明的33个府州县都有设立。

明仁宗时期是三十税一,到了明宣宗时期,税收增加了5倍,变成了六税一。

不过,可不要被这些数字给迷惑了,实际上收上来的税远没有那么多。

朱慈烺之前查过这方面的税收情况,一年下来,大明33个府州县收上来的营业税总共也就35万两左右!

京城这边更是只有区区7万两。

这种情况显然是极度不合理的!

朱慈烺之前了解过相关信息,光是京城,商铺的种类就有一百多个行业。

其中,上中等级的商铺分别有3560间和5750间,下等商铺,也就是像理发、小吃摊、修理等服务行业以及流动摊贩等小生意更是多得数不清。

这些商铺全部加起来,至少也有一万多家!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不要忘了,这是基于整个北京城120万人口产生的。

住在京城的百姓,大多数不是靠种地为生,而是靠做小买卖维持生活,所以有这么多商铺也是正常的。

可是话说回来,将近一万间商铺,为什么一年只收上来7万两营业税呢?

原因很简单,那些店铺要么偷税漏税,要么背靠朝中官员免税,要么就是勋贵家自己开的,然后官吏再贪污点,可不就这样了吗?

看来得重新制定一套税收规则了。

紧接着,朱慈烺望向夏德武,语气平和地说道:

“过往之事暂且不提,接下来主要还是想办法改革一下目前的营业税,你对此有何见解?”

夏德武听闻此言,心中不禁一紧,连忙摆手,神色略显慌张地回答:

“太子殿下,税收之事对于朝廷的根基与运转而言至关重要,臣虽曾有过数年从商经历,但关于税收之事,可实在不敢多言!”

夏德武心里十分清楚,税收就是朝廷的命脉,哪里是他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可以评头论足的?

他虽曾在商场闯

荡数年,但在官场上只是一个小白,自然不敢轻易开口,唯恐说错些什么,引发严重后果。

而且这方面一旦出错,恐怕他的人头可就保不住了!

他还指望多活几年呢!

朱慈烺见他如此紧张,语气十分温和地说道:

“你不必这般拘谨,放轻松些,本宫只是想听一听你的想法,最终的决策依旧由本宫来定夺。”

“无论对错,都恕你无罪。”

实际上,朱慈烺心中也明白,按常理说,税收改革这种事情应与户部的官员进行商议,毕竟户部本来就是干这个的。

但众所周知,大明目前商税混乱不堪,户部显然脱不了关系。

就如此,朱慈烺哪里还指得上他们?

而夏德武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想必对商人的心思和手段颇为了解,或许能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自己改革营业税。

夏德武听了朱慈烺的话,心中终于稍作安定,低头沉思片刻后,这才小心翼翼地询问:

“太子殿下,不知此次您计划将营业税提升至几成?”

朱慈烺略作思考,随后这才回答:

“本宫想将营业税提升至与商税相同,也就是十税二,你认为这样如何?”

明宣宗时期,税收一度高达六税一,相比之下,朱慈烺觉得再提高些也没什么。

毕竟这群商人已经快两百年没好好交过税了,也是时候该给他们放点血了。

夏德武皱了皱眉,思索片刻后接着问:

“那么太子殿下,这十税二的税收,是以货物总价、营业额、还是商铺纯利润为征收依据呢?”

朱慈烺被这一问,短暂地愣了一下,不得不说,他倒是没考虑这么多。

稍作停顿后,朱慈烺这才说道:

“按照纯利润的十二税二进行征收,你觉得如何?”

夏德武苦笑着摇了摇头,语气很是无奈地说:

“太子殿下,请恕臣直言,若按纯利润征收,恐怕此税依旧难以足额收取。”

“因为商人往往会为减少税款而设法做假账、虚报利润,如此一来,朝廷实际能够征收的税款并不会比现在多多少。”

朱慈烺立刻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按纯利润收税确实容易出现商家做假账的情况,从而影响税收。

短暂的思考之后,朱慈烺突然眼前一亮。

“既然如此,不妨改为按照店铺的进货价征收,收取进货价的十税二作为营业税如何?”

“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商铺,比如一个月进货总价低于十两银子,按照十税一征收。”

“十两银子以上的,则按十税二征收。”

“今后这些店铺进货必须向朝廷报备,随后依据报备的进货数量进行交税。”

“倘若货物未进行报备,便视作偷税漏税,朝廷有权取消其开店资格,并没收货物。”

“对于那些不需要进货的商铺,比如典当行、钱庄之类的店铺,则按照固定的税款进行收取。”

“除此之外,手工业之类利润本来就十分微薄的,比如从事打铁、农具生产、家具制造之类,还有那些小吃摊、修理等服务行业以及流动摊贩等小生意,按月收取一定的营业税即可。”

“但绝对不能超过二十税一,甚至还可以更低,总之不能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营业税和之前收取的货物完全是不一样的。

货物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但营业税却不行,无论你赚多少钱,你都必须要交税。

这倒不是他这个太子爷非要与民争利,而是小摊贩涉及到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占地经营、污染环境、食品安全卫生隐患、扰乱市场秩序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收他们税的目的也是稍微控制一下小摊贩的数量,便于更好管理。

与此同时,夏德武听完这些话之后,心中也是暗自思量了起来。

往昔他们这些商人因为背后有人,大多无需交税,但要是按照进货价征收十税二的商税,那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但他如今身为朝廷官员,当然也得站在朝廷的角度考虑这件事情。

而从朝廷的角度考虑,这个收税制度堪称完美!

所以紧接着,夏德武赶忙拱手道:

“太子殿下,臣认为此计可行!”

“这些商人们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交过税了,也是时候让他们出点血了。”

“不过臣还是有些许顾虑,还望太子殿下提前谋划应对之策。”

朱慈烺有些好奇的看了夏德武一眼,问道:

“说说看。”

夏德武则是继续说道:

“太子殿下,如果朝廷真的如此征税,那些商人定会心生不满,或许会采取一些抵制行为,例如涨价或者直接罢市。”

“不知太子殿下届时将如何应对这些情况呢?”

朱慈烺听到这话

,非但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反而一脸的淡定。

因为他早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要知道在古代,也有专门管理物价的部门,这个部门隶属于五城兵马司。

名为:市司!

市司就相当于后世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基本上主要是涉及生意方面的事情都得管。

从给商品定价格,到维持市场里的秩序,同样都归它负责。

市司手底下还有一帮小弟,也就是各个级别的小官员。

比如质人,就是市场的保安,专门维护秩序、防止捣乱。

廛(chan)人,负责赋税这块儿。

胥师就相当于质检,防止商家出售不合格的商品。

贾师的主要是给商品定价。

像这样的小官,林林总总加起来总共有数百个。

并且直到现在,市司依旧在正常运转者,并且每隔三天就会对京城的物价进行一番修正,防止物价过高。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京城里的物价依旧平稳的原因。

当然,更多的原因还是京城内目前粮食储备的还算充足,要是京城内粮食储备不足的话,市司也没法控制物价了。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朱慈烺在之前的圣旨中明确规定,商家不能因为商税上涨而将货物进行涨价售卖。

比如原本的货物价值十两银子,因为交了二两银子的商税,商人为了弥补损失,还是打算把剩下的八两银子的货物卖十两银子。

这样他相当没有交商税,吃亏的是购买他货物的客人。

但这种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只要有人举报,或者被查到,那么商人就会面临高额罚款,而且罚款几乎相当于货物的一半价值。

说白了,朱慈烺就是要让拥有这批货物的商人交这笔商税,而不是让他转嫁到别人身上!

所以只要有市司在,京城内的物价是不会出现太大的上涨的。

朱慈烺打算将市司也并入到大明税务局,毕竟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相同的。

而且针对涨价和罢市,朱慈烺其实也有自己的一套应对之策。

只要这个计策一出,什么涨价、什么罢市,都将不复存在!

想到这里,朱慈烺这才看向夏德武说道:

“这就是本宫找你来的另一个原因了,除了大明皇家商会之外,本宫打算再开设一家商铺。”

“这家商铺与皇家商会有所不同,不售卖任何名贵之物。”

“而是专门售卖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诸如大米、食盐、油、酱、醋、茶叶、水果、蔬菜、咸菜等等一系列东西。”

“具体的种类和数量,届时由你根据实际情况斟酌而定。”

“但有一点务必保证,那就是所售之物皆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

“你觉得这样一家商铺如何?”

夏德武起初有些疑惑,心想售卖这些利润微薄的商品有何意义?

毕竟这些东西哪里有玻璃、香皂、花露水、香水赚钱?

光是一瓶香水卖出去的价钱就抵得过好几石大米了。

然而突然就在这时,夏德武好似猛的想到了什么,瞬间眼睛一亮,恍然大悟道:

“太子殿下,臣明白了!您是想开一家这样的商铺用来稳定物价和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

“如此一来,即便那些商人企图通过涨价或罢市来抵制税收政策,也能够确保京城不出什么乱子。”

朱慈烺微笑着说道:

“你果然很聪明,那么依你之见,这样的店铺能否顺利开办起来?”

“自然可以!”

夏德武先是满口答应下来,接着像是想起了什么,神色略显担忧地说道:

“不过太子殿下恕臣直言,若要开办这样一家商铺,所需的货物数量必定极为庞大。”

“就拿大米这种必需品来说,臣粗略估算,每日的损耗至少也得有数十石,甚至可能更多。”

“如此一来,货物的调度和供应恐怕会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朱慈烺听到这话并不在意,而是神态自若的说道:

“若换作普通商人经营这种店铺,货物调度肯定困难重重,但此商铺是由本宫开办的,那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到时候本宫定会给予你最大程度的权限和支持,确保商铺能够顺利运营。”

“此外,你要记住,这家商铺并非仅仅为了方便百姓,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稳定京城物价的关键作用。”

“例如,先前那些囤积粮食的商铺,若想将三两银子一石的粮食提价至五两银子一石,那么这家商铺依旧按照三两银子一石的价格出售粮食。”

“到时候百姓自然不会再去他们那里买粮,他们的粮价自然也会降下来了!”

“总之,这家商铺便是稳定物价的标杆和基准,其他商铺若要继续经营下去,便需

以此为参照标准。”

“本宫已经为此商铺想好了名字,就叫大明国营商铺吧,暂且也归属在大明皇家商会名下,由你全权打理。”

原本朱慈烺打算为这家商铺取名为大明供销社的,可又觉得这个名字太过新颖超前,担心这个时代的百姓难以理解和接受,索性便改为了大明国营商铺。

其性质与八九十年代的国营商店同出一辙。

基本上只要听到这个名字,老百姓都会知道这是朝廷自己开的铺子。

毕竟除了朝廷之外,谁敢把大明这两个字挂在牌匾上呢?

大明国营商铺........

夏德武轻声念叨着这个名字,一时间只觉得越发新奇。

看向朱慈烺的眼神也有些不一样了起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位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居然如此具备商业头脑。

他要不是太子的话,想必也能成为一位纵横商界的大商人。

回过神来之后,夏德武赶忙恭维道:

“太子殿下实在聪慧无比,仅此一招便彻底解决了物价上涨和商人罢市之事,臣心悦诚服!”

这话虽然有吹捧的嫌疑,但不得不说,朱慈烺还是十分受用的。

微微一笑,朱慈烺这才继续说道:

“此事迫在眉睫,宜早不宜迟,你稍后便前往京城最繁华的地段,挑选一处合适的铺子,无论是购买还是租赁,皆由你自行决定。”

“另外,再招募一批可靠的伙计,务必叮嘱伙计们对待客人要和气友善,不可缺斤少两,毕竟这关乎着朝廷的声誉和形象。”

“所需的资金,你可直接从东宫支取。”

“殿下放心,臣这就去办!”

听到这话,夏德武连忙应道,神色中透露出一丝决然。

随即,朱慈烺又对夏德武细细叮嘱了一些要注意的事情,便让他退下了。

夏德武刚离开不久,户部尚书倪元璐便带着一些奏折匆匆前来求见。

因为先前崇祯在朝堂之上明确宣布,将商税改革之事全权交由太子负责,所以他特地来了解一下朱慈烺对于此事的想法和规划。

没办法,自从今天下朝之后,好多官员都在催促他赶紧把商税改革的事情落实下去,好让他们能尽快领取双倍的俸禄。

有些人甚至直接来到了户部衙门催他,就连户部的一些官员也在明里暗里的暗示他赶紧改革商税。

倪元璐被这些人催的心烦意乱,只能赶紧来找朱慈烺了。

别看之前的商税改革已经推行下去了,但要知道,大明的商税可不只有货物税一种。

盐税、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和营业税等等其他税收都属于商税。

而商税改革的话也不可能只改革这一种税,这点倪元璐心理跟明镜似的,他今天来就是来看看朱慈烺到底是什么意思,好及时的落实下去。

想想也真是无奈。

以前只要涉及到收税,那些官员们一个个都跟哑巴一样,可现在呢?一个个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催他!

没办法,都怪崇祯给的太多了。

就拿他来说吧,按照目前的物价,他本来一个月可以领到20石禄米、30两银子、一些布匹胡椒、以及50贯左右的大明宝钞。

说实话,要不是他家产颇丰,这些钱用来养家都困难。

可要是完成了商税改革之后呢?

他一个月就可以领到差不多60石禄米、90两银子、一些布匹胡椒、以及50贯左右的大明宝钞。

整整比之前翻了三倍!

虽然他不缺钱,但翻了三倍的工资拿着肯定比之前更爽啊!

毕竟谁又嫌钱多呢?

就在这时,负责传话的小太监终于再次出现在了东宫门口。

“尚书大人,太子爷有请!”

小太监恭敬的说道。

倪元璐点了点头。

“有劳小公公了!”

随后,倪元璐这才跟着小太监进了东宫。

见到朱慈烺之后,倪元璐赶忙躬身道:

“老臣见过太子殿下。”

朱慈烺微微点头,随后命人给倪元璐搬来了一张椅子,又上了茶,这才问道:

“倪大人此次前来,想必是为了商税之事吧?”

“正是。”

倪元璐先是点头回应,接着又小心翼翼地问道:

“太子殿下,老臣心中实在是有些疑惑,这大明税务局究竟是何种性质的衙门?其中的官位又该如何设置呢?”

“户部原本设有专门征收商税的衙门,然而其官位品阶不高,权力亦相对有限。”

“如今陛下突然要设立大明税务局,老臣实在是一头雾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划分官职、安排官员,故而特来向殿下请教。”

再说正事儿之前,倪元璐觉得还是得先搞清楚这个大明税务局到底是个怎么样的衙门。

毕竟名义上,这个衙门可是拥有调遣军队的权利,由不得他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