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朱元璋震惊,权力的游戏还能这么玩?

【奉天殿内檀香缭绕,朱由检的声音在雕龙金柱间回荡。】

【大殿之上的群臣百官脑袋都有些懵。】

【成立治安部、开武举、分化当地衙门权力,这三件事情,桩桩件件都是朝廷大事,可却被朱由检一次性全部都拍到明面上。】

【朱由检的雷厉风行,让群臣百官都有些反应不及,甚至连沙场猛将曹文诏,都是愣了片刻之后,才赶紧回过神接下旨意。】

【由此可见,朱由检下达的这三道政策,对官员们心理的冲击有多么巨大。】

洪武位面。

“这倒也不怪那些当官的。”

朱元璋忍不住说了一句公道话:“这三件大事,件件都不得了。”

“成立治安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将千百年来地方衙门的职权,给一分为二。”

“这一招釜底抽薪,用的还真他娘漂亮!”

朱元璋眼神发亮,心里有些兴奋。

咱怎么早没有想到,权力的游戏居然还能这么玩?

从古至今,地方衙门的职权,一直都是一个默认的事实。

当地的官老爷,在当地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无论是治安、经营、管理,都是一个人说了算。

这么大的权力集于一身,就要非常看重管理者的能力和人品。

虽说管理的地方只是一方城镇,但那少说也是上万老百姓,一旦管理不好,出现动乱,损失的还是大明和朝廷的颜面,最终这个黑锅还是得背到皇帝的头上。

可如果将当地衙门的权力一分为二,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赋予最重要的治安权利。

这样一来,当地的父母官就可以减少一大半的责任和重担,将所有的精力用来发展当地的民生经济。

这样做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元璋迫不及待的说道:“老大,将这次朝廷会议里的内容,全部都详细记录下来,咱之后也要成立一个治安部。”

朱标放下毛笔,笑道:“放心吧,爹,我早就已经记下来了。”

“成立治安部,绝对是这孩子政治上的点睛之笔。”

“这样既可以分化地方官的权利,又可以加强治安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一箭三雕,实在是高。”

……

与此同时,其他各个时代的大明皇帝,也都在思考着治安部的成立条件。

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概念。

任何事情只要和权力有挂钩,那背后的复杂性,那就是远远无法估计的。

除了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之外,其他大明各代的皇帝们,在打算成立治安部的想法里,都必须要慎之又慎。

宣德皇帝朱瞻基:“治安部,倒是一个好想法,只是三杨应该不会同意。”

正德皇帝朱厚照:“这群老家伙,这也不同意那也不同意,成立一个治安部,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居然也不同意,真是岂有此理!”

嘉靖皇帝:“牵一发而动全身,朕现在是有心无力了。”

……

【朱由检的话一说完,杨嗣昌心中便是一紧。】

【他注意到皇帝特意用了"武举"而非"科举",掌心不觉沁出冷汗——这意味着新衙门将与文官体系彻底割裂。】

【这不只是杨嗣昌心中的想法,在场的绝大部分人,也都意识到了朱由检的野望。】

【可他们对此毫无办法,朱由检的威望实在太高,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挠他的政策。】

【三个月后,治安部正式成立,同时,武举考试如期在京城举行。】

【与科举考试相同,这一次的武举考试,朱由检也是别出心裁,除了考核真功夫之外,还要另外考核很多东西,比如断案技巧、细节处理、治安管理等等等等。】

【而这些考核占考分的比重很大,甚至要远远超过比试弓马,这就让很多断案治安感兴趣,功夫却不怎么样的人脱颖而出。】

【经过几日的选拔之后,此次武举考试挑选出近千名优秀的人才,这些人里面,有的虽然功夫不怎么样,可是头脑非常清晰,具有断案和治案的潜力。】

【而这批人,在经过朱由检的授意下,被曹文诏派往各个城镇新成立的治安司。】

【半月后,杭州清河坊。】

【绸商李员外捧着账本哼小曲,忽然街面传来铁器碰撞声。】

【二十名玄衣卫卒纵马掠过青石板路,马蹄铁在水泥地面擦出火星,惊得茶楼檐角铜铃乱响。】

【“奉旨稽查!”为首的百户扬手抛出钩锁,竟将二楼赌坊的雕花木窗整个扯落。】

【木窗坠地瞬间,数十袋私盐从暗格滚出。】

【绸商腿软跪地时,瞥见卫卒靴底都钉着三角铁刺——这是专为水泥路设计的防滑军靴。】

【直到镣铐加身他才恍然,新设的治安司早把全城商铺丈量得分毫不差,连暗室尺寸都记录在铁册里。】

【消息传回应天,杨嗣昌连夜求见皇帝。他在值房撞见曹文诏正试穿新制鳞甲,冷钢叶片碰撞声里,兵部尚书的声音发颤:“陛下,江南三日内查没赃物价值百万,是否...是否太过酷烈?”】

【朱由检从奏章堆里抬头,眼底映着烛火:“杨卿可听过鲶鱼效应?漕船运沙丁鱼,放入鲶鱼方得活。”他推开窗棂,任夜风卷起案头《洗冤集录》,“这治安司便是朕放进官场的鲶鱼。”】

【话虽如此,暗流却比预期更早涌动。七日后深夜,通州码头火光冲天,三十万斤预备运往辽东的水泥熟料焚为白烟。曹变蛟率轻骑赶到时,只在灰烬中发现半枚熔化的铜牌——纹样竟是洪武年间的内宫制式!】

【更蹊跷的事发生在扬州。新任治安司巡检带人突袭盐枭巢穴,竟在密室发现成箱的永乐剑仿品。剑身铭文阴刻“清君侧”三字,落款是靖难年间某位藩王的私印。】

【当八百里加急奏报呈到御前,朱由检突然笑出声:“这些人倒会借古讽今,看来跟朕所想一样,这些人终究还是按捺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