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一个匠人而已
长安城的城门向内倒了下去,顿时便砸死了好多负责防守城门的魏军士卒。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汉军居然会用一种谁都没有想到的办法攻破长安城,一时不察,登时便伤亡惨重。
许多人都没来得及躲开,就被直接砸死在了城门底下,整个人做到了真正的粉身碎骨。
城墙上观战的司马懿也不好过。
放眼望去,城墙上到处都是惊慌失措、四处乱跑的魏军士卒,大喊大叫个不停,任凭军中的校尉拉着他们,却还是起不到丝毫用处。
所有人都被这一声震天巨响震惊到无以复加,任谁都没有想起来,汉军马上就要攻城了。
直到......
王平在城下也直面感受了爆炸的冲击,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让他半晌没有缓过来,不过等他恢复过来之后,他第一时间就领悟到,必须抓紧时间强占城门。
王平抓起和自己一同过来的十几个人,大声喊道:“快抢占城门,不能让魏军做好防御。”
一群人这才幡然醒悟,急匆匆地冲进了城门洞,在里面整理好了阵势,将路堵得死死的。
不过等了许久,王平也没等到魏军出来。
一名满脸胡子的汉军士卒独自疑惑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魏军还不过来?难道他们不想要长安城了吗?”
另一名面容清瘦的汉军士卒不禁吐槽道:“他们不来还不好吗?不费力气就能弄一个先登的功劳,我还巴不得呢!”
大胡子汉军说道:“我当然知道不费力气就能有一个先登的功劳是巴不得的,不过魏军一直不过来,我担心他们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丞相带领我们北伐这么多年,终于是取得了一个好机会,我实在不忍心看到他被魏军赶回汉中。”
“胡说八道。”王平当即骂道:“丞相如今有了石弹,怎么可能会被魏军赶回汉中?我还打算跟着丞相打下许都,复兴大汉呢!”
“有了大汉,以咱们的功劳和资历,怎么都能封一个爵位了。”
“难道你们不想被丞相封官鬻爵吗?”
“那当然想。”其他汉军士卒当即大声答道。
王平喝道:“那好,那就老老实实给我闭嘴,然后拼命守住这里,不许放魏军的一兵一卒通过。”
“喏!”众人大喊道。
好在没过多久,赵云便亲率数万悍卒来到了安门,王平赶忙率人让开。
他已经有了一个先登破门的功劳,剩下的自然要分润给其他人,不能自己一个人独揽。
因为城内没有什么敢于阻拦的魏军,赵云很快便顺着大路,直接便杀到了武库。
这里是魏军囤积军备和粮草的地方,是他们抵抗下去的资本,必须要当先抢占这里,当然,如果他们还能想起抵抗反击的话。
汉军很快便抢到了武库,然后便向西攻打未央宫。
未央宫虽然是一组汉初便建设完成的宫殿,而且还有自己的城墙,但是莽新的时候新军和汉军交战,未央宫的城墙早就塌了许多处。
也是因为如此,刘秀才没有继续选择长安作为国都,而是改到了洛阳。
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围墙被人打得七零八落的,宫殿里面值钱的配饰也被人抢得差不多,董卓回迁刘协也没有修整,所以攻打起来还算是比较简单的。
不过赵云率军杀进去的时候,却没有看到几个人。
很明显,自从刘协搬走之后,未央宫中就只剩下少数十几个老奴负责平时打扫,压根就没有什么人。
方才王平破门的时候动静太大了,未央宫中的老奴知道情况有变,全都躲了起来。
他们都是经历过乱世的人,尤其是李傕和郭汜混战的时候,那群乱兵是如何对待宫女和仆役的,他们全都看在了眼睛里。
现在敌人又攻了进来,他们也不敢赌对方会因为是汉军而优待自己,更大的可能性是直接砍了。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汉军时隔14年,终于再次踏足让天下汉室之地心心念念的长安城了。
赵云见城内的抵抗并不顽强,于是立刻命令道:“快,派人速度抢占十门,不要放走了司马仲达。”
“同时所有人以十人的小队行动,尽量给我抓俘虏,现在正是立功的时候,谁都不许懈怠。”
“将军大人,您就瞧好吧。”赵云身边的亲兵笑着应道,随即便一哄而散,带着人抢功劳去了。
等诸葛亮率领大军进来的时候,长安城的抵抗力量已经基本被消灭了,到处都是被俘的魏军将士。
此时的长安城并没有多少普通人,整座城基本上都是宫殿群组成的,只有在西北角有两座集市,被成为东市和西市,负责整座城的贸易,绝大多数百姓都住在城外,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进城采买,毕竟长安城原本是皇帝的居所,不是普通人可以涉及的。
赵云来到诸葛亮的面前,恭敬行了个军礼,然后说道:“丞相大人,长安城已经拿下了,俘虏大概抓了三万多,不过没有找到司马仲达的行踪,我军几乎没有什么伤亡。”
诸葛亮微微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无妨,能抓到司马仲达自然是好,抓不到也无妨,反正有魏文长守在潼关,司马仲达跑不了的。”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收获吗?”
赵云连忙答道:“当然有。”
“长安城里的武库也被我们拿下了,在里面找到了五万支剑,不过刀的数量不多,只有一万多柄,矛、枪、戟的数量也不少,弓弩箭矢的数量更多,估计是为了南征汉中准备的。”
“对了,我们还在武库之中发现了十几座投石机,应当也是魏国为了南征准备的。”
“哦?还有投石机啊?那可是好东西。”诸葛亮立刻眉开眼笑地说道。
“投石机有什么好高兴的?咱们军中不是也有吗?”刘能不明所以地问道。
诸葛亮立刻解释道:“使君,这你就不懂了。”
“魏国的投石机都是马德衡制作的,这东西可比我做的要好,之前就像弄两架过来研究研究,没想到这一仗居然一次性弄到了十几架,实在是意外之喜啊!”
“马德衡?那是谁?”刘能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不过他的疑惑却也让诸葛亮懵了,出声问道:“马德衡你们都没有听说过?”
刘能摇摇头,回答道:“没有啊,那是谁?”
诸葛亮只得笑着解释了一遍。
在诸葛亮的缓缓叙述中,三国时期第一发明家马钧的事情终于缓缓展现在了刘能的面前。
马钧,魏国扶风人,自幼口吃,不善言谈,但是这也让他能够专注在动手上面,尤其喜欢钻研机械方面的问题。
早年长时间住在乡间,生活比较贫困,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马钧就改进了绫机,并因此而出名。
绫机是一种织造提花丝织品的机器,一共有一百二十个踏具,称之为蹑,织工用脚踏蹑管理织机,但是这玩意极为笨重,操作也极为繁琐。
不过马钧发现了这个问题,便改进了它,将一百二十个蹑简化成了十二蹑。
这样一来,新织绫机不仅更精致,更简单适用,而且生产效率也比原来的提高了四、五倍。
使用新织绫机织出的提花绫锦,花纹图案奇特,花型变化多端,受到了广大织工的欢迎,如今蜀汉使用的织机,就是马钧发明的。
他又还原了黄帝时候的指南车,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管战车如何的翻动,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南,深得文武百官的敬佩。
后来他还见到了被魏军缴获的诸葛连弩,马钧的评价是巧则巧矣,未尽善也,作之可令加五倍,不过这种改进办法一直没有流传出来,诸葛亮也不知道他打算怎么改进自己的连弩。
他还改进过投石机,可以连续发射,射程可达数百步,而且仅需两人操作即可。
当然,他最精巧的发明是一种叫做水转百戏的机关,这东西通过水力驱动,使其基础旋转,带动上面的玩偶活动起来,有的击鼓,有的吹萧,有的跳舞,有的耍剑,有的骑马,有的在绳上倒立,还有百官行署,真是变化无穷。
为此,他还被当时掌握魏国朝政的曹爽封为博士,专门负责工具的制作。
可以说,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面没有半分戏份的马钧实际上就是三国时期的大发明家,甚至可以和诸葛亮齐名。
不过等诸葛亮说完,刘能却只是简单撇了撇嘴,说道:“一个匠人而已,算什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