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小神医数沙人
第481章 柳树里互市
小
大
讲真的,陈松是真的不相信,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
要是没有人教的话,估计这个半大的孩子,恐怕压根就不知道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你确定这不是你乱解释的?这么大的孩子,又如何能明白这几句话的含义?”陈松一脸不相信的看着林朗。
林朗急忙解释:“侯爷,属下真的没有胡乱解释,至于为啥这个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估计,应该是他们的父母教给他们的吧。
柳树里的牧民,以前基本上都是没有牛羊的奴隶。是咱们大明给他们分发了牛羊,给了他们活路,估计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感谢吧!”
林朗说的非常正确,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他们不是明人不假,可他们以前生活的日子,简直就不是人生活的,不仅穷,还吃不饱饭,和现在简直天差地别。
对这些底层人来说,谁能让他们活得好,活得体面,谁就是万岁。
虽然林朗这话听起来有些魔幻,可也不是没有一丁点的可信度。
因为语言不通,所以陈松就没有和这孩子攀谈,接着往前走。
“这家就只有一个孩子吗?都不害怕出现什么问题?”陈松回过头,看了一眼在门口玩耍的孩子,有些担心。
林朗摇摇头,说道:“大人,您这完全是多虑了,这里不是内地,这里地广人稀,人口加起来也就那么几百人。
拍花子这种,来这里,不划算,就算把这半大的孩子带走,能不能带出草原还两说。
寻常人就算有地图,也不一定能找对方向。拍花子这种人,来了,也出不去,不值当。
至于被野狼叼走,这更不可能了。每年开春,都会组织人手打狼,在如今的柳树里,野狼的数量已经很少了!”
能将柳树里治理的井井有条,林朗也算有本事。
陈松不停的点着头,“不错,如此最好,如此最好。”
看了看天上即将下落的太阳,陈松看向林朗:“天马上就要黑了,随便找个地方先将就一晚吧。其他的事情,明天再说吧!”
林朗听陈松要休息,连忙就去安排。
对于林朗的热心,陈松不会拒绝。不是说陈松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只是有些事情,不可避免。
陈松对住的地方没有多少要求,只要能将就一晚就行。
没多久,林朗去而复返。
回到陈松这里,带着陈松去了一个距离此处不远的土房子。
说是土房子,其实就是大一点的地窝子。
数量还不少,零零星星有十来个,就这样排列在草原上。
林朗带着陈松走进了一个最大的土房子中,刚一走进,视野一下子就暗了下来。
土房子里面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就一块光秃秃的木板摆在地上,显然是一张床铺。
土房子中间的地上,有一团黑色的印记,肯定是之前烧火留下来的。
这土房子没有窗户,要是把门关上的话,里面伸手不见五指。
林朗站在陈松身后,耐心的解释着:“这土房子是我刚刚到任时修建的。
柳树里丁口不多,可居住很散。有时候,要是巡视一遍,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很长的时间。
携带营帐不太方便,所以就每隔一段距离,修建了这些东西。
这些土房子放牧的牧民们也可以使用,也算是方便了牧民。”
林朗的这个办法确实不错,修建这些土房子可能当时会花费大量的力气,但从长远来看,还是不错的,收益还是比较高的。
草原上木柴稀少,生火的燃料基本上都是牛粪马粪等动物粪便。
这些东西捡回来之后,堆放在露天地里,经过发酵,风干,最后会留下一堆堆纤维素络合物。
这些纤维素络合物,就是上好的燃料。
这些土房子附近有几个很大的土坑,这些土坑中,就存放着这些燃料。
夏季,土房子里倒是不用生火,可总要吃饭。
要是在土房子中生火做饭的话,会有些闷热,所以就放在了外面。
夜幕笼罩四野,一堆堆火出现在这些土房子外面。
火堆上架着几个铁锅,里面煮着一些土豆块和肉干。
味道没有多少鲜美,出锅时撒上一点点盐,就这么吃。
草原环境就这样,这样饭菜,对于牧民来说已经很好了。
普通牧民哪里能吃得起肉?不过是养的牛羊马产的奶,制成的奶制品罢了。
以前,草原缺少吃的,所以就只能南下。
现在,这些牧民归大明管辖,也不用害怕挨饿的问题。
陈松坐在火堆旁,耳朵边的野蚊子嗡嗡叫,端着碗,大口的吃着。
吃完饭,喝碗汤,放下了碗。
林朗坐在陈松的对面,说道:“这些牧民们归顺的时间说来也不是很长,去年冬天,草原还给这些牧民们调来
了大量的粮食。
一次两次还行,可要是持久下去,恐怕会出问题啊!”
陈松没有在意,对于这个问题,他早有解决之法。
“陛下派我来,就是想让我解决这件事情。这事也不是什么难事,我心里已经有了决断!”陈松笑着说道。
睡觉的时候,陈松在床边放了几盘点燃的蚊香,身上还抹了风油精。
可就算如此,依旧有不怕死的蚊子,疯狂的叮陈松。
睡到半夜,起来和蚊子搏斗,后半夜时,人困了,蚊子也累了,双双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陈松接着赶路。
在林朗的带领下,陈松巡查了柳树里的环境以及地势。
柳树里的环境不错,距离北平府不远,骑马的话,最快一天就能到。
这里有河流,而且土质也比较好,比那些沙漠化的土壤强的太多,是一个适合建城的地方。
不过,陈松可不会直接在这里建城。
朱元璋先前的时候,防这些人就像是防贼一样,这才刚刚归顺没多久,又怎么可能会建城呢?
再说了,建城是一件非常消耗时间和金钱的事。
违背市场经济的任何行为,都无法走远。
在陈松的计划里,先建立一个以贸易为主的贸易点,附近的牧民,以及大明的商人,都可以来这里进行贸易。
这里有人贸易,就有了税收,百姓们就能挣钱。
有了稳定的收入,就想有稳定的生活。那个时候,就算朝廷不管,这里的人也会自发的进行建城。
建城,工人们是有收入的,这些工人们的收入,又会投入消费当中,朝廷又能进行税收。
百姓们有了活干,朝廷有了税收,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这可要比朝廷直接让筑城好得多。
不过,想要完成这件事情,还有一个难题摆在陈松的面前。
那就是,明朝的户籍制度。
筑城要的是工匠,这是个技术活,要是不放开户籍制度,在明初,靠一群普通人来建造一座城池,简直就是做梦。
很早的时候,陈松以新学学堂为由,对金陵的工匠进行了招收。让金陵的工匠们,户籍身份有了很大的改变。
可那仅限于金陵,在交通和贸易都不发达的明朝,建造城池,只能通过服劳役的方式来进行。
建造城池本来消耗巨大,这要是再给工匠们发工钱,靠着农业税的那点钱,早晚要破产。
可现在不同,现在有市舶司,有金矿,有了足够的原始资本,只需要加以推动,就能将这盘水推活。
在推活这盘水之前,要先对明朝的户籍制度进行改变。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先将这边的所有情况弄清楚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况且,要是有其他更合适的地方,也不一定非要在柳树里这里建造贸易点。
出了柳树里,陈松又去了其他的几个里,将周围的里都转悠一遍之后,陈松觉得,还是在柳树里修建贸易点最为合适。
半个月后,陈松带着人又回到了柳树里。
林朗再次见到陈松时,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陈松选择了柳树里最中心位置,这里地势平缓,面积较大,附近还有一条小河,用来建造贸易点最合适不过。
地方是有了,但想要将贸易点搞起来,却不太容易。
在柳树里这里逗留了几天,绘制了简单的构造图,陈松带着人去了最近地方的北平府。
如今的北平府,正是大兴土木之时。
北方草原敌情已经被解决的差不多了,朱元璋也可以安稳大胆的往北平府移民了。
老朱是个传统人,尽管对外族人很宽容,可也不是烂好人。
唐朝时的祸乱过去才多少年,不得不防。所以,必须要往北平移民。
北方常年战乱,人口锐减,老朱移山西、湖广之民,充斥北平一带。
这些人来了,就要有住的地方,所以就要对北平府进行扩建。
老朱在北平府的扩建上,还是比较保守,采用了征发徭役的方式。
朱元璋赐陈松便宜行事之权,搞一些工匠,还是可以的。
陈松来到北平府后,在这里待了差不多少半个月。
半个月之后,陈松带着弄来的几十个工匠,以及从北平府水泥厂购买的水泥北上柳树里。
城,可以缓一缓再盖,但贸易点,一丁点都不能延缓。
至于来这里贸易的商人,那还不简单,直接报奏朱元璋,让他从工商管理总衙门中调一批过来。
陈松之前弄的这个衙门,不就是为了方便发展商业吗?
当然了,为了吸引商人来此贸易,还要在这里建造大明钱庄。
目前,陈松打算先在边境这里只建造一个贸易点。
还是那句话,一口吃不了胖子,先慢慢着试探着来,急不得。
金秋九月,贸易点如
期完工。
在一个月前,陈松给老朱上了一封奏折,让他弄一些商人过来。
老朱是一个务实的人,在收到陈松的奏折之后,就立马弄了一些商人过去。
如今,这些商人已经到位。
贸易点这里修建有大量的商铺和仓库,这些商人带来的东西,自然有地方存放。
贸易点的店铺仓库,今年会免费提供给商人使用,明年开始,就会收取租金。
管理贸易点的人,陈松让林朗来做。
他会精通语言,在这里干的好,对大明也忠心,非常适合。
柳树里建立贸易点的消息,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了归顺的这些部落。
一时间,这些牧民们都沸腾了。
没有在草原上生活过,根本无法明白贸易点对于草原部落来说有多重要。
嘉靖时期,俺答入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明不开放互市。
大明不开放互市,对大明来说,完全没有影响,可对常年遭灾,生活不稳定的草原来说,那是要命的。
金秋九月里,各个部落的牧民都开始往这里赶,他们赶着牛羊,带着毛毡,朝着柳树里而来。
九月过去,距离冬天就不剩几天了。要屯好过冬的物资,事关生存大计,可马虎不得。
陈松早已经料到贸易点的建成,会有很多人光顾,所以从北平调了一些兵马,维持纪律。
……
“从那弦子的一端生出美妙的乐曲嗬!
从你的内心里倾吐出温存细语嗬!
想起了你的聪明智慧,啊!”
远处传来阵阵歌声和马头琴声,一个肤色黝黑的中年男人坐在马背上,拉着马头琴,唱着歌。
他的三个儿子跟在他的身后,驱赶着一群羊。
中年男人唱着欢快的歌谣,朝着柳树里方向赶去。
他的小儿子只有十二三岁那么大,可已经是一个优秀的牧羊人了。
小儿子来到中年人的身旁,笑眯眯的问道:“阿布,咱们距离柳树里还有多远啊?
我听说,那里有好吃的糖葫芦,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
中年人放下手中的马头琴,将其挂在马背上,笑道:“快的话,后天就能到。柳树里互市,可是皇帝的恩典,去了那里,可不能胡来。
至于糖葫芦,虽然我没吃过,但听人说过,味道可甜可甜了。咱们卖了羊,买了足够的粮食,就给你们兄弟几个,一人买一串吃吃。
对了,还要给你们的额吉买上几条中原的首饰,那首饰可好看了。以前在头人那里见到过,他们那个时候南下……”
说到这里,中年人不说话了,又迅速的转移话题。
“嗐,这些事都过去了,那些头人也不是好东西,那个时候你还出生,咱们过的太惨了。
我的一个哥哥,就因为放牧时跑丢了一只羊,被头人绑在柱子上打,给活活打死了。
头人有好几千头羊,可和咱们没啥关系,咱们都只是奴隶。
现在不一样了,这些羊,都是咱们的了!”
中年人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羊群,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要是没有人教的话,估计这个半大的孩子,恐怕压根就不知道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你确定这不是你乱解释的?这么大的孩子,又如何能明白这几句话的含义?”陈松一脸不相信的看着林朗。
林朗急忙解释:“侯爷,属下真的没有胡乱解释,至于为啥这个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估计,应该是他们的父母教给他们的吧。
柳树里的牧民,以前基本上都是没有牛羊的奴隶。是咱们大明给他们分发了牛羊,给了他们活路,估计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感谢吧!”
林朗说的非常正确,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他们不是明人不假,可他们以前生活的日子,简直就不是人生活的,不仅穷,还吃不饱饭,和现在简直天差地别。
对这些底层人来说,谁能让他们活得好,活得体面,谁就是万岁。
虽然林朗这话听起来有些魔幻,可也不是没有一丁点的可信度。
因为语言不通,所以陈松就没有和这孩子攀谈,接着往前走。
“这家就只有一个孩子吗?都不害怕出现什么问题?”陈松回过头,看了一眼在门口玩耍的孩子,有些担心。
林朗摇摇头,说道:“大人,您这完全是多虑了,这里不是内地,这里地广人稀,人口加起来也就那么几百人。
拍花子这种,来这里,不划算,就算把这半大的孩子带走,能不能带出草原还两说。
寻常人就算有地图,也不一定能找对方向。拍花子这种人,来了,也出不去,不值当。
至于被野狼叼走,这更不可能了。每年开春,都会组织人手打狼,在如今的柳树里,野狼的数量已经很少了!”
能将柳树里治理的井井有条,林朗也算有本事。
陈松不停的点着头,“不错,如此最好,如此最好。”
看了看天上即将下落的太阳,陈松看向林朗:“天马上就要黑了,随便找个地方先将就一晚吧。其他的事情,明天再说吧!”
林朗听陈松要休息,连忙就去安排。
对于林朗的热心,陈松不会拒绝。不是说陈松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只是有些事情,不可避免。
陈松对住的地方没有多少要求,只要能将就一晚就行。
没多久,林朗去而复返。
回到陈松这里,带着陈松去了一个距离此处不远的土房子。
说是土房子,其实就是大一点的地窝子。
数量还不少,零零星星有十来个,就这样排列在草原上。
林朗带着陈松走进了一个最大的土房子中,刚一走进,视野一下子就暗了下来。
土房子里面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就一块光秃秃的木板摆在地上,显然是一张床铺。
土房子中间的地上,有一团黑色的印记,肯定是之前烧火留下来的。
这土房子没有窗户,要是把门关上的话,里面伸手不见五指。
林朗站在陈松身后,耐心的解释着:“这土房子是我刚刚到任时修建的。
柳树里丁口不多,可居住很散。有时候,要是巡视一遍,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很长的时间。
携带营帐不太方便,所以就每隔一段距离,修建了这些东西。
这些土房子放牧的牧民们也可以使用,也算是方便了牧民。”
林朗的这个办法确实不错,修建这些土房子可能当时会花费大量的力气,但从长远来看,还是不错的,收益还是比较高的。
草原上木柴稀少,生火的燃料基本上都是牛粪马粪等动物粪便。
这些东西捡回来之后,堆放在露天地里,经过发酵,风干,最后会留下一堆堆纤维素络合物。
这些纤维素络合物,就是上好的燃料。
这些土房子附近有几个很大的土坑,这些土坑中,就存放着这些燃料。
夏季,土房子里倒是不用生火,可总要吃饭。
要是在土房子中生火做饭的话,会有些闷热,所以就放在了外面。
夜幕笼罩四野,一堆堆火出现在这些土房子外面。
火堆上架着几个铁锅,里面煮着一些土豆块和肉干。
味道没有多少鲜美,出锅时撒上一点点盐,就这么吃。
草原环境就这样,这样饭菜,对于牧民来说已经很好了。
普通牧民哪里能吃得起肉?不过是养的牛羊马产的奶,制成的奶制品罢了。
以前,草原缺少吃的,所以就只能南下。
现在,这些牧民归大明管辖,也不用害怕挨饿的问题。
陈松坐在火堆旁,耳朵边的野蚊子嗡嗡叫,端着碗,大口的吃着。
吃完饭,喝碗汤,放下了碗。
林朗坐在陈松的对面,说道:“这些牧民们归顺的时间说来也不是很长,去年冬天,草原还给这些牧民们调来
了大量的粮食。
一次两次还行,可要是持久下去,恐怕会出问题啊!”
陈松没有在意,对于这个问题,他早有解决之法。
“陛下派我来,就是想让我解决这件事情。这事也不是什么难事,我心里已经有了决断!”陈松笑着说道。
睡觉的时候,陈松在床边放了几盘点燃的蚊香,身上还抹了风油精。
可就算如此,依旧有不怕死的蚊子,疯狂的叮陈松。
睡到半夜,起来和蚊子搏斗,后半夜时,人困了,蚊子也累了,双双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陈松接着赶路。
在林朗的带领下,陈松巡查了柳树里的环境以及地势。
柳树里的环境不错,距离北平府不远,骑马的话,最快一天就能到。
这里有河流,而且土质也比较好,比那些沙漠化的土壤强的太多,是一个适合建城的地方。
不过,陈松可不会直接在这里建城。
朱元璋先前的时候,防这些人就像是防贼一样,这才刚刚归顺没多久,又怎么可能会建城呢?
再说了,建城是一件非常消耗时间和金钱的事。
违背市场经济的任何行为,都无法走远。
在陈松的计划里,先建立一个以贸易为主的贸易点,附近的牧民,以及大明的商人,都可以来这里进行贸易。
这里有人贸易,就有了税收,百姓们就能挣钱。
有了稳定的收入,就想有稳定的生活。那个时候,就算朝廷不管,这里的人也会自发的进行建城。
建城,工人们是有收入的,这些工人们的收入,又会投入消费当中,朝廷又能进行税收。
百姓们有了活干,朝廷有了税收,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这可要比朝廷直接让筑城好得多。
不过,想要完成这件事情,还有一个难题摆在陈松的面前。
那就是,明朝的户籍制度。
筑城要的是工匠,这是个技术活,要是不放开户籍制度,在明初,靠一群普通人来建造一座城池,简直就是做梦。
很早的时候,陈松以新学学堂为由,对金陵的工匠进行了招收。让金陵的工匠们,户籍身份有了很大的改变。
可那仅限于金陵,在交通和贸易都不发达的明朝,建造城池,只能通过服劳役的方式来进行。
建造城池本来消耗巨大,这要是再给工匠们发工钱,靠着农业税的那点钱,早晚要破产。
可现在不同,现在有市舶司,有金矿,有了足够的原始资本,只需要加以推动,就能将这盘水推活。
在推活这盘水之前,要先对明朝的户籍制度进行改变。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先将这边的所有情况弄清楚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况且,要是有其他更合适的地方,也不一定非要在柳树里这里建造贸易点。
出了柳树里,陈松又去了其他的几个里,将周围的里都转悠一遍之后,陈松觉得,还是在柳树里修建贸易点最为合适。
半个月后,陈松带着人又回到了柳树里。
林朗再次见到陈松时,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陈松选择了柳树里最中心位置,这里地势平缓,面积较大,附近还有一条小河,用来建造贸易点最合适不过。
地方是有了,但想要将贸易点搞起来,却不太容易。
在柳树里这里逗留了几天,绘制了简单的构造图,陈松带着人去了最近地方的北平府。
如今的北平府,正是大兴土木之时。
北方草原敌情已经被解决的差不多了,朱元璋也可以安稳大胆的往北平府移民了。
老朱是个传统人,尽管对外族人很宽容,可也不是烂好人。
唐朝时的祸乱过去才多少年,不得不防。所以,必须要往北平移民。
北方常年战乱,人口锐减,老朱移山西、湖广之民,充斥北平一带。
这些人来了,就要有住的地方,所以就要对北平府进行扩建。
老朱在北平府的扩建上,还是比较保守,采用了征发徭役的方式。
朱元璋赐陈松便宜行事之权,搞一些工匠,还是可以的。
陈松来到北平府后,在这里待了差不多少半个月。
半个月之后,陈松带着弄来的几十个工匠,以及从北平府水泥厂购买的水泥北上柳树里。
城,可以缓一缓再盖,但贸易点,一丁点都不能延缓。
至于来这里贸易的商人,那还不简单,直接报奏朱元璋,让他从工商管理总衙门中调一批过来。
陈松之前弄的这个衙门,不就是为了方便发展商业吗?
当然了,为了吸引商人来此贸易,还要在这里建造大明钱庄。
目前,陈松打算先在边境这里只建造一个贸易点。
还是那句话,一口吃不了胖子,先慢慢着试探着来,急不得。
金秋九月,贸易点如
期完工。
在一个月前,陈松给老朱上了一封奏折,让他弄一些商人过来。
老朱是一个务实的人,在收到陈松的奏折之后,就立马弄了一些商人过去。
如今,这些商人已经到位。
贸易点这里修建有大量的商铺和仓库,这些商人带来的东西,自然有地方存放。
贸易点的店铺仓库,今年会免费提供给商人使用,明年开始,就会收取租金。
管理贸易点的人,陈松让林朗来做。
他会精通语言,在这里干的好,对大明也忠心,非常适合。
柳树里建立贸易点的消息,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了归顺的这些部落。
一时间,这些牧民们都沸腾了。
没有在草原上生活过,根本无法明白贸易点对于草原部落来说有多重要。
嘉靖时期,俺答入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明不开放互市。
大明不开放互市,对大明来说,完全没有影响,可对常年遭灾,生活不稳定的草原来说,那是要命的。
金秋九月里,各个部落的牧民都开始往这里赶,他们赶着牛羊,带着毛毡,朝着柳树里而来。
九月过去,距离冬天就不剩几天了。要屯好过冬的物资,事关生存大计,可马虎不得。
陈松早已经料到贸易点的建成,会有很多人光顾,所以从北平调了一些兵马,维持纪律。
……
“从那弦子的一端生出美妙的乐曲嗬!
从你的内心里倾吐出温存细语嗬!
想起了你的聪明智慧,啊!”
远处传来阵阵歌声和马头琴声,一个肤色黝黑的中年男人坐在马背上,拉着马头琴,唱着歌。
他的三个儿子跟在他的身后,驱赶着一群羊。
中年男人唱着欢快的歌谣,朝着柳树里方向赶去。
他的小儿子只有十二三岁那么大,可已经是一个优秀的牧羊人了。
小儿子来到中年人的身旁,笑眯眯的问道:“阿布,咱们距离柳树里还有多远啊?
我听说,那里有好吃的糖葫芦,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
中年人放下手中的马头琴,将其挂在马背上,笑道:“快的话,后天就能到。柳树里互市,可是皇帝的恩典,去了那里,可不能胡来。
至于糖葫芦,虽然我没吃过,但听人说过,味道可甜可甜了。咱们卖了羊,买了足够的粮食,就给你们兄弟几个,一人买一串吃吃。
对了,还要给你们的额吉买上几条中原的首饰,那首饰可好看了。以前在头人那里见到过,他们那个时候南下……”
说到这里,中年人不说话了,又迅速的转移话题。
“嗐,这些事都过去了,那些头人也不是好东西,那个时候你还出生,咱们过的太惨了。
我的一个哥哥,就因为放牧时跑丢了一只羊,被头人绑在柱子上打,给活活打死了。
头人有好几千头羊,可和咱们没啥关系,咱们都只是奴隶。
现在不一样了,这些羊,都是咱们的了!”
中年人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羊群,脸上的笑容更盛了。